证据法学

分類: 图书,法律,诉讼法/程序法,证据,
作者: 陈卫东,谢佑平主编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1字数:版次: 1页数: 39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904282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的品牌标志。“博学法学系列”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等高校的著名法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领衔主编,由上述高校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湘潭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烟台大学等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选派的资深教授、副教授联袂参编,作者权威,阵容强大。在内容和体例上,既注重保留传统教材的精华,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一套面向21世纪、反映我国当今法学教育最新状况的高品质法学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编二十二章。第一编为绪论,主要概述了证据法学的学科体系、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及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编为证据论,主要介绍了证据的基础性知识,包括证据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据规则的体系和内容,并按照法定的证据分类形式,对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勘验笔录、鉴定结论、视听资料等各种类型证据的特征及其运用规则作了介绍。第三编为证明论,主要介绍了证明制度、司法认知与推定、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基本理论与制度。第四编为应用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取证制度、举证制度、质证制度、认证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本书整合了我国主要法学院、系在证据法学领域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知识精准、内容前沿、信息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
作者简介
陈卫东,男,1960 年7 月出生,山东蓬莱人,法学博士。1979 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83 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诉讼法学研究生,1986 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与律师制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7 年晋升为教授,1999 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证据法学概述
第二章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编证据论
第四章证据概述
第五章证据规则
第六章证据的分类
第七章当事人陈述
第八章证人证言
第九章物证
第十章书证
第十一章勘验笔录
第十二章鉴定结论
第十三章视听资料
第三编证明论
第十四章证明制度概述
第十五章推定与司法认知
第十六章证明对象
第十七章证明责任
第十八章证明标准
第四编应用论
第十九章取证
第二十章举证
第二十一章质证
第二十二章认证制度
书摘插图
第一章证据法学概述:
第三节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其研究方法可以并且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正确阐释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是证据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是,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我们在确定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上,而应该从证据法的各类实践出发,深入探讨证据法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般而言,在进行本书的学习和研究时,应当重点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一、社会调查的方法:
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证据法学的研究同样要着眼于实际,脱离实际的证据法学是毫无价值的。以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实际情况是证据法学研究者展开研究的关键。
尽管证据法学包含了一些自然科学的内容,但它仍然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因此,证据法学研究者是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研究的。为了研究证据法的现象,他们只能凭借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工厂”或“社会实验室”进行社会调查。
证据法学社会调查的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具体的内容依据调查的目的和计划而定。但总体而言,证据法学研究所要进行的调查一般应围绕这样一些内容:社会上存在什么与证据法相关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什么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应与什么手段相配合?为此应制定什么样的法律、法规?这种法律、法规实行情况是怎样的?它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如何保证或改进法律的实行?等等。
就证据法学研究者进行调查活动的形式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包括各种统计资料和文件(讨论法律草案的记录,侦查、审理案件的记录,判决等等);他们也需要直接进人“社会工厂”,参加立法、执法、司法活动,参加有关会议,采访有关人员等等。这种调查,有的是较为全面的,有的是并不全面的,即采取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不同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