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作者: 胡秋阳著
出 版 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193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58670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定量考察了中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变化机制。并与日本1960-1970年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1985-1995年的工业化成熟阶段(或者称为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目的在于了解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当前以及面对资源价格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压力等环境变化而取得进一步成长所存在的潜在问题。
本书还将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区域经济问题,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及成因、区域间关联结构特征等。
作者简介
胡秋阳,1969年生。2001年3月,取得日本神户大学硕士(经济学)学位。2004年3月取得同大学博士(经济学)学位。专业领域为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和应用一般均衡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贸易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关联所展开的数量分析。研究成果陆续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并刊载于学术期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目录
第一章 从I—O表看中国产业关联结构——以与日本的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应用模型介绍
第三节 产业生产的中间投入结构
第四节 产业的需求结构
第五节 产业生产的波及效果
第六节 结束语
附录:中国1987~1992~1997年投入产出
序列表的制作
图表
第二章 中国产业生产的诱发/依存结构及产业结构变化的成因分解分析——以与日本的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介绍
第三节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结构
第四节 产业生产的最终需求诱发依存结构
第五节 产业生产变动的成因分解分析
第六节 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差异
第七节 结束语
附录: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变动成因分解模型
图表
第三章 中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的成因分析——以与日本的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模型
第三节 劳动力使用结构变动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中国前后期劳动投入变化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五节 结束语
附录
图表
第四章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以与日本的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体系的介绍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结束语
附录:增加值基准分工率/结合结构指数和单位结构系
图表
第五章 中国的进口诱发结构和进口变动的成因分析——以与日本的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介绍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结束语
图表
第六章 中国的区域间关联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介绍
第三节 区域间分工结构和关联
第四节 地区间生产结合结构
第五节 结束语
附录:关于中国1997年多地区投入产出表和统计误差
图表
第七章 中国地域间分工结构的特点及变动情况——基于中国地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时序列考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框架及数据
第三节 产值基准的地域间分工结构及变动
第四节 增加值基准的分工结构及变动——对增加值基准分工率的考察
第五节 结束语
图表
第八章 中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体系介绍
第三节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结束语
附录:DPG模型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图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