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之路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
作者: 杨卫 著
出 版 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版次: 1页数: 179印刷时间: 2007/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562780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目前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的杨卫的作品共37篇,具体内容包括《创造的界限》《北京双年展的缺失》《圆明园十年》《画廊的社会位置》《怎样来理解行为艺术》《圆明园画家村的前世今生》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之一,书中收录了目前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的杨卫的作品。全书共汇集其作品30多件,具体内容包括《批评之路》《不看双年展》《也谈邱正伦的毛病及其他》《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山不转水转——序“出湖 入湘”当代艺术展》等。
作者简介
杨卫,湖南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漂流北京,早先为艺术家,后转入艺术批评,是目前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著作:《通州艺术家演义》、《没有灵魂的现代性》、《形象的追忆》、《历史的后花园》。 策展:“艳妆生活”、“风景”、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第二届宋庄文化艺术节、圆明园艺术家村文献资料展、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
目录
批评之路
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
艺术与职业——由北京首届当代职业艺术家绘画联展引申出来的话题
画廊的社会位置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及其问题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来艺术大师?
创造的界限
怎样来理解行为艺术
不看双年展
北京双年展的缺失
骑在高墙上的骑士——也谈高名潞的“墙”展及其他
一派胡言——关于河清先生的理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感情?——由河清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所想到
还谈河清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
再谈河清先生的保守主义
也谈邱正伦的毛病及其他
也谈“卡通一代”及其他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关于陈丹青辞职的一封信
没有航标的河流——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谈起
圆明园画家村的前世今生
圆明园十年
编辑圆明园
回望西村——序“西村故事”影像展
回到村里
山不转水转——序“出湖入湘”当代艺术展
创造历史
走向多元
文化版式的交织与更新——从栗宪庭的“中国方式”到陈孝信的“中国版本”
移动的家园——十年自由艺术村
脱轨的广东快车——自成一脉的广东当代艺术
四川疙瘩——以点带面的一种描述
洋场里的现代性——上海的艺术思维
在水一方——江浙一代的艺术想象
自残与身份:西北艺术家对内在的自我的呈现
革命文化情境中的湖南现代艺术理论
在路上(后记)
书摘插图
批评之路
鲁迅在他小说《故乡》一篇的结尾处写过这样的句子: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生命的理解完全超乎一般性的认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包含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不过,这种普遍性不是由一般性的认识所得来的,而是由鲁迅那独特的视角总结出来的。这个视角即是一个批评家的视角。批评家虽然属于人群中的一员,却不是随波逐流的一员,而是一个异类的存在,甚至是人群中的敌人。当然,这个敌人不是真正要指向人群,而是为了挑战某种习惯势力。鲁迅后来之所以没有继续他的小说之路,而是彻底转到了批评,就在于他想打破某种既定的思维习惯,朝向民族的劣根性开刀,以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国民。这是鲁迅卓尔不群的清醒,也是他用全部人格所确立起来的一种批评价值。尽管批评不可能指出一条清晰可见的道路,但却能对曲折的道路起到某种矫正作用,抑或可以提示出未来之路的参考方向。
就现有的文献可考,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类批评家,可能还是古希腊的那些喜剧作家们。与古希腊悲剧作家关注永恒的题材不同,古希腊的喜剧作家以议论时事见长。他们在剧场里开各种市井的滑稽玩笑,或指东家长,或揭西家短,以此带给市民一面道德观察的镜子,不仅发挥了民主的监督作用,也活跃了城邦里的自由空气。如果我们把古希腊的那些喜剧作家跟今天作一个比较,其性质有点接近于从事社会评论的新闻工作者,只不过今天的社会评论多取于严肃的题材,而古希腊的喜剧作家们则更愿意从玩笑的角度进入。当然,在更加严格的意义上,古希腊的喜剧作家开的这些滑稽玩笑还不属于真正的批评,因为他们常常缺乏批评的论点,也没有价值的立场。真正开启了批评的先河,并对今天的批评家仍具有某种价值启发的,应该说还是古希腊哲学派别里的诡辩派们,而集大成者却是与诡辩派为敌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曾经这样评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顾物质世界,把他的研究限于道德问题,企图在这个领域中寻找普遍性,他是第一个致力于定义的人。”这位第一个在普遍意义上致力于定义的苏格拉底,则是我们在历史上可知的最早的批评家。事实上,苏格拉底的一生,正是为他所认同的批评价值不断辩驳的一生。作为城邦势力最不安分的异己,他喜欢到处游历,发表不同看法,直至被城邦势力视为眼中钉,最后要将其处死,他还在审判席上慷慨陈词,针对一切指责与诽谤大肆反驳。有人把苏格拉底说成是比诡辩派还诡辩,的确没错,但这种诡辩不是为了诡辩而诡辩,实际上背后蕴涵了对真理之路的憧憬。正是因为有了苏格拉底为道路扫除障碍,后来的柏拉图才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道德理想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