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作品导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分類: 图书,科普读物,生态 ,
作者: 高彩霞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72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09393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生态文学包含研究与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现象、创作规律及欣赏批评等方面,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客观自然界为对象。即美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世界三理论”中的“第一世界”;二是以创作主体的情感、意识和灵感等(作者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相当于波普尔所说的“第二世界——人类精神世界”;三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即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一一精神产品世界”。生态文学的创作过程,不仅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包括“第三世界”作为背景或基础的参与过程。而作为精神产品的“第三世界”的建构,既取决于“第一世界”的“真”,也取决于“第二世界”的善和美的尺度及其现实评价。由此,生态文学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中的创作和表达上,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文学创作。
2.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3.生态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规范。
目录
第一单元生态诗歌:灵魂与自然的契合和割裂
单元导言
人生天地间——《江南》导读
酒不醉人人自醉——《饮酒》导读
情荡乾坤天人合一——《敕勒歌》导读
静美中人和自然的契合——《鸟鸣涧》导读
物我相忘的逍遥之游——《独坐敬亭山》导读
万类春天竞自由——《绝句》导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钱塘湖春行》导读
沉醉不知归路——《山行》导读
画不尽的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导读
池塘虽小蕴万春——《小池》解读
天使的住处——《丁登寺赋》赏析
最后的一曲采莲歌——《采莲曲》赏析
黄河,你的名字叫呜咽——《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赏析
杜鹃啼血的悲鸣——《哀滇池》导读
第二单元生态散文:梦中的花瓣落到地上
单元导言
精致优雅的自然写照
试用人言话鸟心——《鸟》导读
生命因敬畏而辉煌——《敬畏自然》导读
湖泊的生命行程
久违了,简单的幸福——《一个人的村庄》导读
印第安人生命理念的宣言书——《西雅图宣言》导读
礼赞大自然的钟情杰作——《天鹅》导读
人类的荒园,昆虫的乐园——《荒石圆》寻陕
一细笔工描图美景——《大海日出》导读
第三单元生态报告文学:先醒者的痛楚和呐喊
单元导言
《伐木者,醒来!》导读
《国土的忧思》导读
《淮河的警告》导读
《西部与西部人》导读
第四单元生态小说:形象地言说着造物主的子民们
单元导言
二苦恬静淡远的牧歌——《竹林的故事》导读
一个美丽而感伤的梦——《边城》导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银狐》导读
生命,在归依自然中呈现生机无限——《野性的呼唤》导读
为异想天开的科学技术开出的镇静剂——《不祥的蛋》导读
是谶语,还是沉痛、焦灼的预警——《羚羊与秧鸡》导读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单元生态诗歌:灵魂与自然的契合和割裂
单元导言
人类与自然界是同源共生的,人类是自然之子,是地球诸多生命家族中的一员,人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生相息,也在自然的环抱中歌咏吟唱。生态诗歌是以关注人类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取向,它一方面歌咏人与自然的相和相亲;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反生态行为进行现实的批判,从而唤醒人们对生态危机的正视并起而行动。
华夏民族在融入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共生共长的过程中,训练和创造了自己的生态哲学思维: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生态从善性原则。《诗经》最早体现了这种生态伦理思想,在《诗经》中人类并非疏离自然,而是与自然相融合,彼此亲近和对话,自然扩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尽管我们不会像在史诗里描述的因主体与自然力量对比的悬殊而产生的那种崇高和悲壮的意识,但我们获得了更多平凡的、自由的愉悦,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一的伦理价值观念。
秦汉以来,诗人们更是运用“天人合一”“物无贵贱”“与天地参”等伦理观念而躬身践行,自然环境成了寄情抒怀的对象,也是人生遭遇坎坷和烦扰逃逸归隐的宿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咀嚼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第一人。陶渊明开启了唐宋以来山水诗人的心灵。人与自然相亲相和,自然可知人冷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自然可净化心灵,“峨眉山月半轮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