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

分類: 图书,古籍,子部,道家类,
作者: (春秋)李耳,(战国)庄周著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414000版次: 1页数: 324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0070866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最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一今鹿邑县一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奠基于春秋末年,定型于战国初年。成书后共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八十一章,约五千字,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论人生而论政治。老子日: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语如长河瀑布,催人警醒。他的整个思想中,道“是最高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则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后世帝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多少少地体现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通观《老子》全篇,洋洋五千言全用韵文写成,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细细品读,却又不得不感叹其文字筒约而意境深远。
《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书成后,共五十二篇,后散失,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但杂篇中的《:让王:》。杰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学术界尚无定论。故本书未选。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目录
老子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德经
庄子
内篇
外篇
杂篇
书摘插图
老子
道经
第二章
【题解】
本章讲述了老子的辩证法和自然主义思想,此篇意在阐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也表达了功成不居故功勋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本篇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阐述辩证法,列举美与恶等八事,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反的关系不断地变化运动,因此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不停地变化着。
第二层讲圣人行事。老子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指出“有为”和“无为”,“有言之教”和“不言之教”,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圣人是依照客观规律行事的人,他们顺应自然,有所作为,而不强作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圣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所以功勋永不磨灭。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处无为之事”主要强调法治,“行不言之教”强调的则是德治。只有实现法治和德治的高度结合,不偏废任何一方,才是人类和平及人生幸福的保障。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活学活用,对圣人修身和治国也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也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