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教师用书,
作者: 雷玲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4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5729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刘可钦: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潘小明: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华应龙: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我觉得老师看待学生的学习也该如此。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绝对是一种创新。
徐斌: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林良富:新授课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蚌里的珍珠;练习课好比是将掏出来的珍珠擦亮。使它发光;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课,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妥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钱守旺: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
夏青蜂: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因为,一样物品是否有价值,很难从它本身的属性来说,关键是看人如何根据它的属性而恰当地运用它。如何运用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微积分有价值吗?你一定要逼着小学生去掌握。它就可能成为负价值。“3+2=5”有价值吗?你让学生去把它默写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也就变成负价值了。
内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即为广大教师带来了诸多“好帮手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为你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 想知道更多关于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方式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吧!
目录
1.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
画外音
朴实最见功力 常态最能隽永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之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之三:不可预设的教育机智
之四:赋予知识以新的内涵
之五:学生的后劲从哪里来?
经典课例
常态中的“内力” 平实中的“匠心”——评析刘可钦执教的“100以内数连加”
观点
刘可钦课堂教学感悟
解读
可贵的教师气质
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
在平和中找寻做教师的幸福
2.潘小明的课堂人生
画外音
抬起头,往下看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之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碰撞中感悟真知
之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之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经典课例
拓宽概念学习的主体空间——“质数与合数”课堂实录及反思
观点
潘小明课堂教学感悟
解读
我的课堂人生
3.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
画外音
数学也疯狂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之二:“刷新”赋予教学生命力
之三:“导误”导出真探究
之四: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之五: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之六:问题由学生提出
之七:让课堂充满民主
之八:不妨听听自己的课
经典课例
你会了吗?
观点
华应龙课堂教学感悟
解读
“和谐”之魅力
4.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
5.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
6.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7.夏青峰的课堂追求
8.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书摘插图
1.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
之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
而刘老师主张在课堂上要尽量少问“为什么”,将之换为“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同样是发问,但是作用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学生可能会因怕回答有错,而遮掩一些真实的想法。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
刘老师在课堂上,还经常鼓励学生“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啊”。如果教师要介绍新的方法,可以采用“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而不用“看黑板,听老师讲”。类似的语言,会促使所有的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这些语言,一旦在课堂上实施,总是一点一点地激励着孩子们大胆发言。学生总是能够不断地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鼓励,这种氛围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最终促使一种崇尚自由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的建构。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镜头回放:“谁听明白了?”
(还是两位数乘法,黑板上图示每捆20棵,有3捆。学生正在全班交流解决他们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的问题。)
生:(有一个孩子主动上来站在讲台前)我是用3×20,等于60。
师:有要提问的吗?(学生没有反应,显然对刘老师这种畅所欲言的方式还不适应,一双双迷茫的眼睛望着老师。于是,老师不得不让发言的孩子再叙述一遍,这时,有三五个孩子举手了。)
生:你没有讲出3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