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1949-2005)(上下)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程美东 主编
出 版 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600000版次: 1页数: 622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99861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注重史论结合。史实叙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学者点评则汪洋恣肆、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该书让人在愤激满怀、怒火中烧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到剪除罪恶、伸张正义的快感?
该书既可以使人在感情的无境世界里充分地展翅飞翔,也可以使人在理性的浩瀚宇宙中漫步徜徉。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学术著述。也是一本浓酽酽的通俗史话。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的突发事件几乎每一个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有不少是属于共和国史上的“第一”:共和国史上第一次农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1956-1957年农村闹社事件;共和国史上死人最多的矿难——山西大同老白洞矿难;共和国史上第一个导致副总理被处分的生产安全事故——“渤海二号”石油沉船事故;共和国史上第一个导致部长被撤职的生产安全事故—— 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
程美东,男,安徽无为人,法学博士、教授。已出版《现代化之路——20世界后20年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全面解读》、《邓小平的思维世界》、《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等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前言:突发事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第一篇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抗美援朝的决策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建国初期的一个重大突发事件
二、抗美援朝: 一个重大战略性决策的产生
三、抗美援朝的决策机制
点评:
1956—1957年农村地区的“退社”与“闹社”事件
一、湛江地区有有57户社员退出合作社
二、农民为什么要退社
三、应对与处置
点评:
1959年西藏叛乱
一、西藏叛乱始末
二、政府采取措施平叛
点评:
“九一三”事件
一、波起庐山上
二、林彪仓皇出逃
三、中央的紧急处置
点评:
1989年拉萨骚乱
一、拉萨骚乱始末
二、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平息骚乱
点评:
“两国论”与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
一、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祖国大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
三、台湾社会与经济的剧烈动荡
点评:
法轮功事件
一、所谓的“盛事气功”
二、一篇文章引发蓄谋已久的大围攻
三、政府坚决处理,“法轮功”练习者迷途知返
点评:
性风俗事件
一、一本书引出的大风波
二、认真对待。尊重宗教;区别情况.依法处理
点评:
1988年抢购风潮
一、“长痛不如短痛”:中央决定物价改革“闯关”
二、神州震荡:抢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
三、“四十道金牌”:大力治理整顿
点评:
湖南嘉禾拆迁事件
一、事件起因
二、强行拆迁
三、拆迁之痛
四、政府对策
点评:
定州征地血案
一、血案发生在黎明
二、市委书记被判刑
三、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村民的恩恩怨怨
点评:
安徽池州“626事件”
一、交通小事故引起群体性暴力事件
二、对事态的应对与处置
点评:
第二篇
大同老白洞矿难
一、惨剧发生
二、紧急救援
三、痛心的返风
四、善后处理
点评:
“跃进号”沉没事件
一、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
二、初步的调查和判断
三、周总理的亲自部署
四、现场作业,揭开谜底
点评:
“渤海二号”沉船事故
一、一场造成72人死亡:3700万元损失的重大事故
二、事故原因的综合反思
三、事故的披露和处理
点评: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一、林场职工的违规操作引发了火源
二、大火持续了28个昼夜
三、惨不忍睹的灾难现场
四、艰难的救火
点评:
岷江特大沉船事件
一、船倾蜂子湾
二、自救与救援
三、三个事故处理指挥部
四、善后处理
点评:
重庆綦江彩虹桥坍塌事件
一、美丽的彩虹桥在瞬间轰然倒塌
二、彩虹桥的坍塌是偶然的吗?
三、县委副书记的罪恶
四、当地政府官员针对彩虹桥坍塌事件的“四不准”
五、集体腐败者们的下场
点评:
烟台海难
一、失去动力的轮船在海上漂流了六个小时
二、己口年罕见的风浪破坏了一切有效的救援
三、调查结果:这是一场重大责任事故
点评:
南丹矿难292
一、81名矿工遇难的消息遭到严密封杀
二、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揭露矿难真相
三、第四批调查组奔赴现场,才了解到真相
点评:
开县井喷
一、井喷毒气持续85小时
二、惊心动魄的大抢救
三、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吗?
点评:
孙家湾矿难
一、瓦斯大爆炸,224人被困井下
二、救援十万火急
三、 改革开放后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
点评:
第三篇
1988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一、30万人感潦甲肝
二、防治甲肝药价格飞涨
三、上海=不祥之地?
四、政府勇敢地面对
点评:
克拉玛依“128”大火
一、汇报演出起火灾
二、出口多被封死
三、可怜的孩子们
四、中央领导的关心
五、迟到的反思
点评:
山西假酒事件
一、用甲醇勾兑出的毒洒害死27人
二、假酒生产、销售流程
三、有了总书记的严查指示
点评:
合江沉船事件
一、130人遇难——都是超载惹的祸
二、政府积极处理善后事宜
点评:
南昌幼儿园大火
一、一盘蚊香“烧”死了14名幼儿
二、火灾发生时保育老师不在现场
点评:
洛阳东都商厦“1225”大火
一、火灾:309人死亡
二、事故原因的综合反思
三、事故的披露和处理
点评:
“非典”(SARS)事件
一、 一种新传染病恐怖地降临在中国广东
二、广州:谣言恐怖、人心动荡
三、广东省公开辟谣
四、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疫区
五、中国政府勇敢面对、积极抗击
点评:
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
一、假奶粉喂出“大头娃娃”
二、如花的婴儿枯萎了
三、中央严肃处理,地方半遮半掩
点评: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一、剧毒爆炸物泄漏流入松花江
二、谣言恐慌中的抢水、逃亡风潮
三、政府终于说出了真相
四、安然渡过危机
五、坦然负起国际责任
点评:
第四篇
1954年湖北特大水灾
一、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二、抗洪:可以有1931年的洪水,不许有1931年的武汉
三、救灾:保证不饿死一个人,力争迅速恢复生产
点评:
1975年驻马店大洪水
一、特大暴雨的降临
二、百万灾民浸泡在水中
三、李先念:“为了救人,你们说炸开哪里我们就同意炸开哪里。”
四、痛定思痛
点评:
中国唐山大地震483
一、大地震前一系列的反常现象
二、可惜的预报
三、地震爆发的那一刻
四、几秒钟的时间。整个唐山几乎化为灰烬
五、全国大救援
六、灾后的惶恐
点评:
1998年抗洪抢险
一、洪魔肆掠
二、中共中央发出总动员令
三、广州军区指挥中心临时移到武汉
四、沧海横流显本色
点评:
第五篇
1959年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
一、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始末
二、中国政府应对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
点评:
珍宝岛事件
一、从中苏两党的积怨谈起
二、珍宝岛上的枪声
点评:
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颁布
一、美国干涉中国台湾问题的历史过程
二、《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
三、中国政府强烈反对《与台湾关系法》
点评:
1985年靖国神社事件
一、解读靖国神社
二、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之来龙去脉
三、1985年“815”参拜内幕
四、中国反应强烈,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点评:
1993年“银河号”事件
一、无中生有掀恶浪
二、骑虎难下,弄巧成拙
三、中方稳中求胜
点评: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
一、北约轰炸南联盟
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三、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激烈反应
点评: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篇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抗美援朝的决策
1950年6月25日,在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毗邻的朝鲜半岛上,一场战争爆发了。自此,18个国家的军队在朝鲜半岛的三千里战场上展开较量,从而使之成为二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朝鲜战争,又称为韩战。而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场战争的爆发成为建国初期一个重大的突发事件。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建国初期的一个重大突发事件
从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一直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二战胜利前夕,在商议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时,各盟国首脑对朝鲜问题也进行了商谈,1945年,雅尔塔会议确定了由美苏中英四国对朝鲜实行托管的方案,但在四大国尚未就此达成具体协议之前,苏联对日宣战使形势发生了变化。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立即于次日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猛烈进攻,在苏军的迅猛推进中;在朝的日军战争机构几近崩溃,日本内阁决定投降,并且通知了美国等有关国家。而在此时,距离朝鲜最近的美军地面部队还远在600公里以外的冲绳岛,这样,朝鲜半岛上就出现了真空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不让苏联独占朝鲜,美国于8月10日深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问题。由于北纬三十八度线恰好位于朝鲜半岛中部,于是美国陆军部建议以三八线作为美苏受降区域的分界线,三八线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三八线以南为美军受降区。这个建议迅速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8月14日获得总统杜鲁门的批准。15日,杜鲁门就此致电斯大林,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没有异议。由此,美苏双方基本达成协议,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被确定下来。
日本投降之后,美苏军队分别接管了三八线南北地区。这样,刚刚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民,又陷入了南北分裂的状态,从而埋下了朝鲜战争爆发的祸根。更重要的是,这为美苏两国在远东和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基础。由于美国和苏联本来就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随着二战后两国关系的恶化,南北朝鲜的政治格局也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半部宣告成立“大韩民国”,9月,北半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至此,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北纬三十八度线成为朝鲜半岛上的楚河汉界。虽然此后美苏撤走了各自的军队,但南北双方都在为武力统一加紧准备。从而最终导致了1950年6月25曰朝鲜战争的爆发。
由此可见,正如今天中国学者所指出的,朝鲜战争的基础“在于三八线把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互相敌对的区域(或国家),在于战后美苏两国在远东争夺势力范围的冷战局面,在于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对抗集团的格局”。关于中国与朝鲜问题的关系,有人认为:“苏美是分裂朝鲜的祸首,三八线是它们炮制的势力范围分界线。没有朝鲜的分裂便不会有朝鲜战争。在任何情况下,苏美都对引起这场战争负有责任”;而中国“不是雅尔塔协定的签字国,也不是三八线的划定者。对于苏美承担的义务,中国是不受约束的”。
直接使新中国的命运与朝鲜战争发生联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标志的中苏结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面对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经济状况,新中国确实急需得到一定的援助。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唯一能够援助中国的,只有苏联。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亲赴莫斯科。经过多轮会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也成为中苏两国结盟的标志。自此,新中国正式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与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战友”和“兄弟”。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治理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经济、文化事业。初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1949年底毛泽东在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会谈中,就特别强调,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问题。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喘息时间,以便用这段时间来把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和稳定国内的局势。中国这些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是否有和平的前途。一是力争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一是争取尽快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这是新中国内政外交政策具体制定中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因此,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很快展开了各方面工作,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采取各种政治、军事措施稳定全国的局势,以便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关于国际形势,在1950年6月初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出如下判断:“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也正因如此,全会决定,“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的条件之下,人民解放军应在一九五。年复员一部分,保存主力”。到1950年6月30曰,也就是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按照预定计划,中央复员委员会下达了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共同签署的《军委、政务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正式开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复员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中国土地改革法令,也是在同一天颁布的。然而,朝鲜内战的爆发,使新中国的一切工作都难以再按照原计划进行。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今天学者的判断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沈志华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并没有引起中国政府的特别重视,全国范围内的工作重心也没有因此而转移”,在战争之初,“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尚未转移到朝鲜问题上来”。牛军也认为,“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中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主要抓紧进军西藏和准备解放台湾”,“中国领导人当时并不认为美国的军事威胁是迫在眉睫的,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解放军进攻台湾美国也不大可能直接进行军事干预。在朝鲜半岛,中国基本上置身事外”。作为美国学者,莫里斯梅斯纳在他的著作《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也指出:“中国人在战争爆发时丝毫也没有卷入。中国领导人当时正在专心致志于巩固新国家内部的工作,正开始让大批红军复员,正在南方海岸部署最精锐的部队,准备去实行预计中的攻打台湾,而且刚刚宣布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在这样的时刻,中国领导人肯定不会欢迎在毗邻的国土上发生一场可能引起严重国际后果的战争。”实际的情况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时,中共中央甚至事先都不知道,他们对战争的突然爆发感到意外。“对战争的突然爆发,除了进行新闻报道以外,中国政府在最初几天并没有发表正式宣言或声明(引起中国做出激烈反应的是美国在台湾海峡采取的行动)。”
由上可见,在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中,力争和平的国内外环境和争取尽快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是两大决定性要素。朝鲜战争的爆发绝不像一些学者所说是中苏两国的预谋,对于正在全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的新中国来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是突然的,更是难以预料的,是建国初期一个典型的突发事件。按照不久前刚刚公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种类的划分,朝鲜战争的爆发属于社会安全事件中的涉外突发事件。
二、抗美援朝:一个重大战略性决策的产生
在朝鲜战局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金日成首先向斯大林发出了请援信。1950年10月1日凌晨2时50分,斯大林收到了苏联大使转来的金日成的求援信,信中请求斯大林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斯大林在收到电报后立即口授了给苏联驻北京大使的电报,并要求他立即转告毛泽东或周恩来,要求中国援助朝鲜。由于时差及周转等原因,斯大林的电报经过苏联大使罗申送到毛泽东手中时,已是中午时分了。正当这时,金日成的特使朴一禹也带着求援信到了中南海。在阅读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来电和来信,并听取了朴一禹对朝鲜战况的介绍之后,毛泽东立即召集中央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对策。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周恩来。会议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也正因如此,会议决定第二天,即10月2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邀请在京的高级军事领导人参加,继续进行讨论。
1950年10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会上关于出兵援朝问题仍然有意见分歧。毛泽东认为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提出派林彪率军入朝。但是林彪不赞成出兵,称病推辞。据曾经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回忆,林彪当时就曾提出,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其他多数中央领导人也都主张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要谨慎从事。会议于是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再行讨论,并决定要彭德怀挂帅。
1950年10月4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出兵朝鲜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先让与会领导人“着重摆摆出兵的不利情况”。这次会议仍然是意见分歧,而且会上的争论肯定十分激烈,不赞成出兵或至少是暂时不出兵的倾向是主要的。
当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的基本情况是,尚未医治好战争的创伤,经济恢复刚刚开始,财政状况甚为困难;新区的土地改革尚未进行;国内的土匪特务还没有彻底肃清,基层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社会秩序还不很安定;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还相当落后,海军、空军尚处于初创阶段,中国如入朝作战,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而美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黄金储备占到70%。工农业生产总值高达15078亿元,钢产量为8770万吨。其军队装备已经高度现代化。如美国的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军才只有36门。同时美国还拥有曾让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市惨遭毁灭的原子弹。在中美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对上层领导人来说,能否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直接较量,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也是在决定抗美援朝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而在苏联方面,自从朝鲜战争爆发以来,斯大林就小心翼翼地避免被美国抓住苏联卷入了这一事件的把柄,害怕引火烧身。但是,斯大林又非常清楚,支援北朝鲜,说到底对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安全是有利的。如果任由美国压到苏联远东边境线上来,无疑将给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苏联方面是非常希望中国出面挽救北朝鲜的。10月5日,苏联中央政治局又再度讨论了朝鲜问题。所有的与会者都确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苏联直接与美国发生冲突,即使是放弃北朝鲜。为了最后劝说毛泽东。斯大林又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慷慨激昂地鼓励中国。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于10月6日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以便统一军队领导人的看法,并集中军方领导人对入朝作战具体困难和所需装备的看法。在取得了军队领导人的一致意见之后,毛泽东于7日再度会见了苏联大使罗申,要他转告斯大林,自己同意斯大林来电的基本观点,并准备过一些时候派9个师入朝作战,只是有关入朝作战和苏联援助的具体问题,还需要派周恩来和林彪前往苏联与斯大林进行详细讨论。但在第二天,即10月8日,毛泽东即正式发布了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并且当即就通知了金日成。
与此同时,周恩来与林彪飞抵莫斯科,次日转往斯大林在黑海附近的休养所,并立即开始谈判。周恩来当时带去的意见实际上是两种:假如苏联能够迅速提供中方所需的装备,特别是提供空中掩护,中国就出兵,否则就难以出兵。在中国的印象中,对苏联来说,这本来不是难题,但让周恩来颇感意外的是,他在谈判中发觉,苏联方面似乎并不打算马上提供空中掩护。对于空军建设尚未起步的中国来说,这一问题是中国方面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最多也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如果苏联方面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马上出兵朝鲜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经过10日和11日近两天的谈判,斯大林关于空中掩护问题的答复始终不能使周恩来满意。讨论来讨论去,双方最后只好决定,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及其政权和军队暂时撤退到中国的东北境内。据此,他们分别通知了北京和平壤方面。10月13日,斯大林正式通知金日成,中国已经决定不出兵。
在收到周恩来关于苏联空军暂时不能出动与决定暂不出兵的通知之后,毛泽东立即下令暂停有关部队出去的原定计划,并电告高岗和彭德怀来京会商。10月13日,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委员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讨论有关问题。与会者对于苏联不能给予空军支援感到意外和不满,但让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让美国人压到边境线上的前景,也不是与会者愿意看到的。经过讨论,政治局领导人一致认为,出兵朝鲜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毛泽东于会议当天与次日接连给仍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发出三封电报,说明出兵朝鲜为有利,并请周恩来留在莫斯科几天以继续与斯大林商谈苏联援助中国的相关问题。13日,苏联大使罗申将毛泽东的决定紧急通报斯大林。14日,斯大林又进一步得到了周恩来的正式通报。10月18日,毛泽东电告志愿军总部:“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至此,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终于算是最后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