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张建文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68000版次: 1页数: 461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100669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和阐述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术专著,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与思考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课程基础、课程资源、性质地位任务等);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教材;思想政治教学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形式方法、教学工作步骤、教学测评、学习与学习指导等);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等。
本书以“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新颖,结构严谨,观点正确,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理论和政策依据,又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因此,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在职的大中小学政治课教师和其他教师、管理干部等人员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张建文,男,汉族,大学毕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76年起在云南师范大学任教今。曾主讲本专科学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学政治课教学论”、“社会调查与统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技能训练”等,主讲研究生课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等。多年来,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等3部,主编学术专著《班级教育管理论》等5部,参编教材教参《思想政治课教学技能训练》等7部。近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多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重点专业建设1项。
目录
序言
代序
前言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引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课程与教学的萌芽
二、古代社会课程与教学的雏形
三、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四、现代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萌芽与雏形时期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创立和发展时期
三、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分离与整合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课程教学的概念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的特点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
第三节学习与研究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与研究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与研究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思想政治课的历史沿革与课程基础
第一节思想政治课的历史沿革
一、思想政治课的历史渊源
二、思想政治课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基础
一、思想政治课的客观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第一节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二、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任务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二、思想政治课的任务
三、思想政治课的功能
第五章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
一、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二、现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
……
第六章思想政治课的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原则、形式与方法
第八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工作步骤
第九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测试与评价
第十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指导与课程资源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习与实习指导
第十二章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与专业素养
附件: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引论)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因此,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有必要先学习和认识一般课程与教学论。而认识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又应先从它自身的历史进程与现状表现开始,因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原则。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形态
课程教学理论是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观反映和理论表现。为了深刻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人类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历史形态。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总是随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其间经历过若干发展时期,表现为若干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课程与教学的萌芽
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问题,进一步产生的问题是“为什么教学”和“应该怎样教学”的问题。回顾和反思人类原始时代的社会生活实践,可以发现已经具有了“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萌芽,因而也就具有了课程与教学的萌芽。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出现,同时也就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教育”,即“非形式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同当时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长者和妇女来承担,年轻人和儿童则是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社会成员自身的生存。第二,从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经验。“由于儿童最早接触的是社会环境,因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儿童首先必须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本氏族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图腾、禁忌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技能。”二是社会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如制造劳动工具的知识和技能,捕猎、采集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等。第三,从教育与学习方式来看,“儿童接受的还只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即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教育的方法一是通过观察、游戏或‘做中学’,一是通过长辈的。叙述、解说来启发诱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