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赵曼,杨海文等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8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6762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该课题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体制转轨背景下中国的就业与失业、资源枯竭型失业与反失业、农民工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失地农民的机会成本与补偿、农垦企业员工的就业与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相关体制配套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研究、女性阶段性就业、转轨时期职业卫生工作机制、转轨时期的失业与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公共就业服务支出绩效评估。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成果,也支持和鼓励了课题组成员的一些颇有价值的长期研究计划。
作者简介
赵曼,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以及省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共计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家级统编教材4部,各类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
目录
1 体制转轨背景下中国的就业与失业
1.1总就业与再就业:长期的难题和眼前的矛盾
1.2总量过剩、结构失衡与体制摩擦
1.3转轨时期反失业公共政策难点界定
2资源枯竭型失业与反失业
2.1相关分析范畴的界定
2.1.1资源型产业
2.1.2资源型企业
2.1.3资源型城市
2.1.4资源型企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形成
2.2矿竭城衰:中国资源枯竭产业的困境
2.2.1 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现状
2.2.2资源枯竭型产业困境成因探析
2.3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员工安置
2.3.1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改制途径
2.3.2荆襄化工集团改制途径选择与员工状况分析
2.4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与再就业约束
2.4.1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状况
2.4.2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束
2.5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其启示
2.5.1德国鲁尔区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2.5.2法国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2.5.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
2.6资源枯竭型失业就业促进对策
2.6.1扶持矿业与扩大经济存量中的就业空间
2.6.2发展替代产业,重构经济增量中的就业空间
2.6.3招商引资促进就业
2.6.4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
3农民工的就业与社会保障
3.1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与平等就业
3.1.1农民工流动就业格局的阶段划分
3.1.2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1.3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成因与外部效应
3.1.4“民工潮”背景下的“民工荒”现象
3.1.5“民工荒”成因分析
3.2农民进城就业与教育培训
3.2.1 农民进城就业的教育培训现状
3.2.2进城就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3.2.3农民工培训主体的投资行为分析
3.2.4完善进城就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3.3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
3.3.1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
3.3.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3.3.3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比较
3.4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
3.4.1 统筹城乡就业与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
3.4.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4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5失地农民的机会成本与补偿
6农垦企业员工的就业与再就业
7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相关体制配套改革
8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研究
9女性阶段性就业
10转轨时期职业卫生工作机制
11转轨时期的失业与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12公共就业服务支出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1体制转轨背景下中国的就业与失业:
1.3转轨时期反失业公共政策难点界定:
上述分析揭示的多是失业的共性特征,如体制背景、总量特征、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等。事实上,在共同的背景下产生的失业是存在差异的,一方面,不同的失业类型在产生机理、表现特征、相关制约因素等方面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面对同样的失业时,其抵御风险和再就业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再就业工程实施已近六年,大量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已实现再就业,历年沉淀下来的都是失业中的难点问题,如果仍只是注重失业的共性和宏观背景分析,难以深层次地揭示中国失业中的矛盾和问题。
2002年以来,立足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着眼于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中央决定实施中国特色的积极的就业政策。2005年,通过全面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意见,针对新时期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形势和特点,在延续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调整和充实,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在开发就业岗位、增加资金投入、给予税费减免、实施小额贷款、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开展再就业援助、加强就业服务和加强职业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措施,包括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