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学通论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古诗词,
作者: 周裕锴著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438000版次: 1页数: 571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54776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宋诗学既汇聚着传统的精髓,又折射着现代的光辉;它从唐诗学的印象感受、激情想象的氛围中走出来,以其哲学、政治、历史、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诗性智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理论形态。本书是一部在现代诗学语境中阐释宋诗学的力作。全书分“诗道”、“诗法”、“诗格”、“诗思”、“诗艺”五编,深入探讨了宋诗学“句法”、“气格”、“理趣”等重要范畴,涉及宋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修养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技巧论等各个层面,内涵丰富、行文优美。除了专业学者可资借鉴外,热爱古典诗歌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老成“作为宋人的理想风格.已超越了杜诗“波澜独老成”的原初意义,它不只是辞力深厚的表现,而是思想深刻、学问厚实、人格坚贞、阅历丰富、心境平和等多种因素的结晶,它是诗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艺术透彻了悟后所达到的境界。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老成”风格的提倡,不仅反映出宋人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且标志着由唐至宋文化心理的转型,由少年式的浪漫热情转为老年式的深沉静默,由少年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变为老年式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简介
周裕锴,祖籍四川新繁,1954年6月生于成都,在双流华阳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82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自1984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禅学、阐释学以及俗文化的研究。先后在海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多篇,出版过专著《中国禅宗与诗歌》、《枕头代诗学通论》、《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等。
目录
引言
甲编 诗道篇
第一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四、道德的纯粹附庸:诗者道之馀
第二章 功能探讨:从治世的药石到娱心的丝竹
一、政治关怀:教化与讽谏
二、道德规范:明道与见性
三、心理平衡:自持与自适
第二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一、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
二、不囿于物的内省态度
三、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四、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乙编 诗法篇
第一章 阅历与体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一、社会的玉成:穷而后工
二、自然的馈赠:江山之助
第二章 学养与识见:“万卷须窥藏室,一尘莫点灵台”
一、治心养气:品行的涵养
二、博极群书:学理的储积
三、遍考前作:艺术的熏陶
第三章 师古与创新:“出入众作,白成一家”
一、通与变:艺术传统的认同与超越
二、铁与金:陈言俗语的点化与活用
三、胎与骨:诗意原型的因袭与转易
第四章 规则与自由:“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一、句法:“行布佺期近,飞扬子建亲”
二、捷法:“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
三、活法:“人入江西社,诗参活句禅”
四、无法:“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丙编 诗格篇
第一章 艺术质素的辨析
一、当行本色:审美特征的强调
二、出位之思:媒体界限的超越
第二章 审美范畴的传释
一、格:品位和力量的标准
二、韵:深沉而简远的境界
三、味:微妙而隽永的美感
四、趣:机智与理性的魅力
第三章 理想风格的追求
一、雄健和雅健
二、古淡和平淡
三、老成和老格求
丁编 诗思篇
第一章 构思:“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第二章 表达:“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
第三章 欣赏:“参时且柏树,悟罢岂桃花”
戊编 诗艺篇
第一章 结构的张力
第二章 语词的活力
第三章 声律的魅力
结语
后记
再版后记
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何故谓之诗?”几乎从生民有诗之始,哲人们就不断探讨这一问题。古今中外,关于诗歌的定义不啻百种。《尚书虞书舜典》中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人关于诗歌定义的最早回答。降至六朝,陆机《文赋》在《诗大序》“吟咏情性”的基础上提出“诗缘情”的新观念。从此,国人说诗,便以“言志”和“缘情”为两大基石,并隐然有“言志”与“缘情”的分流。然而,这两个定义与诗产生的作用有关,还算不上最直接地阐释诗歌的本质,即回答“何故谓之诗”的问题。
宋诗学是沿着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脉络展开的,因此多有祖述传统诗学定义之处;但宋诗学又是在宋代文化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对传统诗学定义多有引申、补充、偏离或超越。宋代虽缺少六朝《文心雕龙》、《诗品》那样体大思精的理论专著,但众多的诗人和哲人却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给诗下了五花八门的定义,而这些定义的总体思辨内容显然比前人更多地接触到诗的本质。概括宋人对诗的认识,略有四端:一是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诗是天地元气的体现;二是从艺术本质着眼,认为诗是文章精华的结晶;三是从心理角度来讨论,认为诗是人格精神的显现;四是从哲学角度来考虑,认为诗是伦理道德的馀绪。这四端构成宋诗学一切理论的根本源泉,它们交叉缠结,环环滋生,对立互补,相反相成,不仅显示出宋诗学中重道与重艺两派的对抗和交流,而且决定了宋诗之所以异于唐诗的主要创作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