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胡家祥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7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597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人的心灵究竟包含哪些基本方面?这些基本方面又怎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中外思想史上,一直存在“两分法”与“三分法”的对立观点。
美存在于哪里?有人认为存在于客观的自然物上,有人认为存在于人的心灵里,还有人认为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中。尼采称“只有人是美的”为“美学的第一真理”。
内容简介
本书大致记录了笔者跋涉的足迹,主体部分是哲学、美学与文艺学三层次的系列论稿,看似形散其实神不散,内在逻辑是贯通的。附录部分收入几则治学礼记,期与学界共勉,这写论稿的基本内容大多面世,幸得学界关注,凡响交好,只是或为版面所限制等原因,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时不免有些删掉,这里以其原貌奉献给读者。
目录
前言
哲学篇
志: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论人类心灵的层面结构
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兼谈文化世界的建构
中国哲学一些范畴、命题的逻辑定位
“人性”三题议
陆(九渊)学之“心”试解
美学篇
美形成于第二世界——兼评我国当代美学的有关论争
论“弱美”——兼谈审美形态学的建构和艺术发展周期
论审美理想
试辨康德界定审美活动的偏误
中国美学史分期问题管窥
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
乐: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文艺学篇
论艺术思维的内在结构
艺术风格三题
中西会通:作品的层次分析
论艺术类型的划分
艺术批评的性质、标准和基本模式
论艺术发展的内部矛盾
况周颐所谓的“词境”辨识——《蕙风词话》的一则校订
简论“气韵”范畴的基础理论意义
附录治学三札
治学贵真
一个思想家应有的素质——读刘勰的《序志》有感
学术原创中的殊途与同归
书摘插图
哲学篇
志: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志”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遗憾的是,近世以来常为论者所忽视,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未立“志”为条目,当代哲学史家较少有人阐述古代哲人论“志”的内容。人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志”范畴的忽视无疑会妨碍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把握。而从一般意义上说,研究人若不考虑人之志,实在是撇开了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整理、开掘中国传统哲学的志范畴,有着非常迫切的需要。
一、“志”范畴的历史展开
古人重志,由来久远;不过最早并未提升到哲学高度。《尚书》中多谈异己的“命”,一般将“志”作为心情、意愿解,如《盘庚》中有:“予若吁怀此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在《皋陶谟》中,作者已将志与命(涉及人与天)联系起来,其中记述大禹的话说:“奚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周易》主要为卜筮之书,讲“志”的频率非常之高,达60余处,它们大多是指心之所期为的具体事情,如说:“鸣谦,志不得也。”(《谦》)“贞吉悔亡,志行也。”(《未济》)应该说,其中部分断语已经包含有认识论的或人生观的意义,如《同人》中说:“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困》中说:“君子以致命遂志。”《老子》一书有三章言及“志”,或作为心之所欲理解,或作为抱负、意志理解。老子推重客观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对体现有强烈主体性的志基本持贬抑态度,主张“弱其志”(《老子》第三章),他所谓的志约略相当于后来庄子学派所讲的“勃志”。
在孔子的言论中,“志”已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孔子视志为人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里将“志”与“帅”对举,是后世学者以志为人心之主的滥觞。孔子要求人们自觉地“志于道”、“志于仁”,就个体而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赞叹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砺志是人格修养的基础,他倡导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这又构成后世“养志”说的源头;其中还包含着志与道(此指人道)相通或相守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