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父:微型芯片业的幕后巨人
分類: 图书,传记,企业家,
作者: (美)柏林著,孟永彪译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340000版次: 1页数: 337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6605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接触到大量从未公开的商业文献、档案资料,并走访了诺伊斯的多位亲友以及熟悉硅谷半导体业早期历史的关键性人物,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料的长期积累和深入研究,作者为我们鲜活地再现了诺伊斯由一个科学神童到一位实业巨子的传奇人生,同时剖析了他对硅谷技术、商业、金融、政治以及文化的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素有“硅谷之父”美誉的英特尔公司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个人传奇经历的经典传记,亦可视作美国半导体业和英特尔集团的一部生动鲜活而又浅近有趣的创业史。诺伊斯被公认为硅谷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发明家、一位举足轻重的企业家、一位勇敢无畏的冒险家。他生前享有17项专利,身后更是荣耀无数,甚至被誉为是另一位“美国的缔造者”、“战后最伟大的美国人”。本书作者接触到大量从未公开的商业文献、档案资料,并走访了诺伊斯的多位亲友以及熟悉硅谷半导体业早期历史的关键性人物,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料的长期积累和深入研究,作者为我们鲜活地再现了诺伊斯由一个科学神童到一位实业巨子的传奇人生,同时剖析了他对硅谷技术、商业、金融、政治以及文化的深刻影响。诺伊斯虽然只活了短短六十余年,但其杰出的才干和伟大的成就却使其生命呈现出异常斑斓的色彩和夺目的光辉。本书讲述了这个由格林内尔小镇走来的男孩儿,一路经由肖克利实验室的打磨、仙童半导体的砥砺,愈加显现出其卓越的才干和个人魅力,最终成就了其事业巅峰的曲折故事。
《硅谷之父——微型芯片业的幕后巨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代版的美国成功梦,一位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家、企业家的成功与挫折。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者,美国半导体研发联盟的奠基人,美国电子工业领域的“国宝”级人物。因其最早将高科技企业引入圣克拉拉谷,因此被人们称为“硅谷之父”。
目录
内容简介
致谢
1 肾上腺素和汽油
2 快手罗伯特
3 学徒时期
4 出走
5 发明
6 一家不同寻常的创业公司
7 事业起步
8 开始腾飞
9 身陷绝境
10 复兴
11 身具政治色彩的企业家
12 参与公共事务
结论
媒体评论
莱斯利柏林做了一件出色的工作!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我所熟知的鲍伯诺伊斯:那个小镇男孩;那位影响一个时代的天才、我的挚友、伟大的美国公民!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伯克夏哈撒韦主席
鲍伯诺伊斯对半导体行业发展的贡献远远超出他的发明!他是行业的代言人,远见卓识、领导能力出众的企业家!作者通过对本书的精雕细琢使得其内容不再局限于诺伊斯所做的诸多贡献,而是一扇打开其纷繁复杂且充满魅力的人格的窗子。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
半导体工业史上最重要人物的故事如此引人入胜!作者通过事无巨绌的研究,使得《硅谷之父》一书如此耐人寻味,以至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大量的商业知识和技术!
——威力姆艾斯普瑞(Willam Aspray)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教授
正是罗伯特诺伊斯将我们带入到那场争夺白热化的数字革命之中!在此,感谢本书为我们提供的独特且敏锐的视角。诺伊斯将与约翰古登堡(Johan Gutenbergs)、亚历山大格雷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s)、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s)一样,将永远列入战后那些集发明家和企业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之列!
——凯文斯达(Kevin Starr)南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
书摘插图
1肾上月泉素和汽油
生活在20世纪40和50年代的格林内尔人几乎都记得鲍伯.诺伊斯,而且话题通常离不开他的滑翔机。1940年的夏天,12岁的诺伊斯和他14岁的哥哥盖洛德一起制作了一架合乎孩子尺寸的飞机。这架滑翔机在当地的格林内尔人心中有着一定的传奇色彩,一些人声称他们曾亲眼看到诺伊斯兄弟中的一人驾驶飞机从格林内尔学院的楼顶平稳滑下,从学院体育场的看台滑下,从诺伊斯家三楼宽大的窗户中滑出。整个故事中最富戏剧性的是盖洛德和鲍伯说服他们七岁的弟弟爬上滑翔机,然后这两位哥哥驾驶汽车以最高的时速牵引滑翔机起飞。
对于鲍伯诺伊斯来说,“滑翔机是我漫长职业生涯过程中最令我感受到成功的时刻”。——或许这句话是他17岁时说的。他曾经利用各样的零碎拼凑出一部收音机,更是将百力通(Briggs and Stratton)牌洗衣机的涡轮和引擎卸下焊接在雪橇的后部,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摩托化雪橇。冬天天气日益恶劣,双手冻僵的诺伊斯奔走在格林内尔静谧的街道上发送《迪莫依邮报》(DesMoines Register)。他给一个汽车前灯配了一块电池,以便看得见路面上坑洼的地方。早起的人们经常会看到他蹒跚着走过每天的送报路线。他肩上背着报纸,手里拿着有些暖意的前灯,十磅重的电池放在挎在手把上的篮子里。他在《大众科学》的空白页上写写画画,计划制造各种样式的船模、床、用于滑雪的类似帆船的精巧装置、溜冰用的冰刀、木琴或者“行驶在人行道上的半马力的跑车”。
不过,他的热情经常会转移方向。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盖洛德利用纸和绳子制成了一个气球,他们点燃燃料后,望着自己的发明像月亮一样升入了夜空,后来掉进了一个农场里化为灰烬。他们还用轻木制作了很多飞机模型,一个个部件经常摆满了窗台和台阶,惹得母亲非常不高兴。诺伊斯可以为了一架飞机花上数个星期的时间,改善设计、调节发动机的设置,然后在镇子四周长满杂草的田地里试飞。如果一架飞机模型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略显破旧,他不会心疼得要命,而是在点火之后,毅然将其从窗口放飞出去。
鲍伯诺伊斯11岁时,和邻居骑着自行车去观看格林内尔首次乡间艺人表演,每人花一美元可以乘坐福特产的三轮摩托车兜风15分钟。诺伊斯和他的伙伴的脑袋整整一天里都伸得长长的,排队的队伍在逐渐地缩短,两个孩子相信卖票人会让他们两个乘坐一个座位。诺伊斯坐在他的旁边,看着地面飞速而过。不一会儿,公理会教堂就闪现在他的眼前,那是他们一家周日做礼拜的地方,还有格林内尔学院,他大哥唐(Don)在那里上学,以及从事牧师职业的父亲所在的当地公理会办事机构。鲍伯看到了自家的房子,不过在一片片的群屋中不怎么起眼,随后他们从学院那里跨过了一条街道。两个男孩下车后,急匆匆地蹬着自行车赶回家里去吃晚餐。诺伊斯洗漱完毕,低头谢恩祷告结束后,没有向父母透露自己的伟大冒险。保守一个秘密可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鲍伯诺伊斯当然不会忘记他提议盖洛德制作滑翔机的事情。鲍伯在很久以前就在家中证明了自己策划恶作剧的天才,而且这些冒险行为从来都不会少了盖洛德的份儿。盖洛德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后来成为牧师的他也加入到这一计划中来。两个男孩此前已经积累了制造飞机模型的经验,他们参照《知识全书》(Book of Knowledge)的图解自己设计滑翔机。那本书厚厚的,他们的父母有意将其放在客厅书架较低的位置上以便让他们够得到。
兄弟两个拿出了他们的全部积蓄一.53美元购买材料,并向邻居家的小伙伴放出风声,他们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发明。很快他们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鲍伯.史密斯的父亲拥有一家家具店,经常收到缠有地毯的竹竿,这样一来用来搭建结构的支架就有了着落。夏洛特马修(Charlotte Malthews)是17个男孩外唯一一个女孩,她负责将被单缝合到一起覆盖机翼。当诺伊斯兄弟宣布滑翔机完工时,它足有4英尺高,翼展达18英尺。滑翔机的大部分材料是2英尺长1英尺宽的松木板,没有轮子也没有刹车,动力完全依靠人工来解决。
滑翔机的中间位置是驾驶员活动空间,他在那里操纵方向。起飞时需要用两只手抓紧框架,以最快的速度飞奔。“我们先是助跑,然后成功地跳下去体验飞行员的感觉,”盖洛德回忆说,“我们后来从四五英尺高的土堆上跳下,感觉特别棒。”然而这对鲍伯来说还很不够。他和盖洛德一致认为,邻居杰瑞斯通(Jerry Strong)刚刚获得驾照,手里也有了父亲的汽车钥匙。他们可以将滑翔机钩在汽车的保险杠上,让杰瑞在帕克(Park)街上将汽车加速至足够的速度,使滑翔机顺利起飞。然而无论如何他们不应该让年仅七岁的兄弟加入进来,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增加风险而有害无益。
不过这还不足以吓倒鲍伯诺伊斯,正如他后来所说,他和杰瑞.斯特朗开始了新的尝试,“从谷仓顶上跳下去,没有什么生命危险”。这个谷仓位于美林堆场(Merrill Park),在诺伊斯家的房后,穿过一片空地和芦笋地就到了。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小镇,《格林内尔信报》(Crinell Herald)特地派来了一名摄影记者。
鲍伯爬上了谷仓的屋顶,其他的几个孩子将25磅重的滑翔机递给了他。鲍伯深吸一口气,用力将自己抛离了谷仓的屋顶……一跃而下。一秒、二秒、三秒,年少的鲍伯诺伊斯在空中飞翔了三秒,他差不多立刻落到了地面上,不过几年后他在一个学院的团体里宣称,“我们成功了!”即使是男孩的母亲也私下认为自己儿子对于飞机的迷恋有些疯狂,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意完全是他们定的,”哈里特诺伊斯(Harriet Noyce)在后来的回忆中强调说,“不过是我执行的。”
毫无疑问,诺伊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冒险精神。哈里特诺顿出生于芝加哥的郊区,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公理会的牧师,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传教士——这恐怕是她这个年龄的从事教堂工作的女人最富冒险的选择。她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去中国。母亲的母校奥柏林(Oberlin)在那里创办了一家教会学校。她胆大、聪颖、充满热情而又健谈。她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总是大声地表达想法以至于她似乎从来没有闭上过自己的嘴巴。她常挂在嘴角边的是“干得多,还要干得好”。她在17岁时离家进入了奥柏林,几乎没有回头望过走过的来路。
1920年,哈里特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哥哥把她介绍给拉尔夫。诺伊斯(Ralph Noyce)。拉尔夫有些羞涩,举止文雅,刚刚由奥柏林的礼堂神学研究院毕业。这位即将成为牧师的诺伊斯身材高挑,穿着周末休闲鞋时要稍稍高过五英尺五英寸。他时值28岁,是一战时的老兵。他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东北部长大,父亲是公理会的牧师,传教的同时经营着一家乳品店。拉尔夫诺伊斯严谨认真、话语温和,喜爱哲学,相比学者来说他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而不像是一位牧师。他在杜尼学院(Doane College)研究希腊文和拉丁文,还收集圣母玛丽亚的肖像,这样他可以像艺术史学家那样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堂见证了他们的相爱过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信仰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里没有什么公理会的教条或者形式化的宗教仪式,或者自为其政的个别教堂的束缚,没有主教或者宗教会议的限制。相反,宗教为哈里特.诺顿和拉尔夫诺伊斯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忍耐、重视教育、平等,他们相信上帝和世俗的仆人之问不需要某种中介。就像哈里特所说的,她和拉尔夫拥有共同的梦想:“成为教众的领袖,最大限度地关注贫穷,平等待人,保持庄重。”
不过哈里特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坚定的意志,坚持在毕业后工作一年再结婚。她教授拉丁文和英文,所在的高中距离父母的寓所不远,她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一个学年很快结束了,1922年6月20日,哈里特.诺顿和拉尔夫诺伊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父亲主持了仪式,同时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短暂的蜜月过后,这对年轻夫妇来到了爱荷华州的德马克(Denmark)。小镇位于爱荷华州最靠近东南部的地方,距离州府大约250英里。虽然德马克的教堂规模不大,但是有着很高的声望:它是密西西比河西岸最古老的公理会教堂,教堂的尖顶高250英尺,站在几英里外的农场就可以看得见。拉尔夫的教区居民也就是那些在农场上劳作的农民。无论是冬日里冰滑的路面,还是夏天的酷暑难耐,他们都去倾听拉尔夫循循善诱的布道,例如“基督教的乐观主义”。
拉尔夫和哈里特。诺伊斯家在教区的牧师公寓。他的房租由教堂支付,1500美元的年薪可以满足一些小的生活开支,比如理发、一部二手车,以及为1923年5月降生的唐纳德斯特林诺伊斯和1926年7月降生的盖洛德布鲁斯特诺伊斯支付住院费用。
当哈里特发现第三个孩子即将于1927年感恩节出生时,她和拉尔夫决定搬到一个大一些的教区——这样可以增加些收入。拉尔夫了解到爱荷华州大西洋城有一个空缺,镇子大约是德马克三倍的大小,距离柏灵顿和罗克岛的火车站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他决定应征这个职位。如果他获得这个职位,所得的收入较以前将增加一倍。他同意孩子出生后即刻动身。
与此同时,哈里特为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忙碌着。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找来一个朋友帮助拉尔夫照看孩子们。哈里特在柏灵顿的一家医院安顿下来,那里离家18英里。她曾经对自己的公婆和朋友说,自己想要一个女孩想得快疯了,甚至没有想到要起一个男孩的名字。1927年12月12日,诺伊斯的第三个儿子很快来到人世,以致他的医生是匆忙间赶到产房的。“恭喜你的同时,向你抱以深切的同情。”拉尔夫的哥哥在信中写道,“简直太糟糕了。”哈里特不久恢复了健康。他们为这个健康的男孩起名为罗伯特,昵称为博比。
博比六岁时诺伊斯全家搬到了大西洋城。教堂有200位积极的教友。教堂为拉尔夫安排了一问自修室。拉尔夫差不多每天都在那里忙碌,会见教区的居民,从《生活》、《文摘》和《基督教世纪》(Christian Century上剪贴文章作为布道的素材。哈里特发现,一群志同道合的女教友自发组织了一个文化讲习性的研究会。博比的两个兄长——比他大近五岁的唐和两岁左右的盖洛德——喜欢上了教堂里剧院样式的坐椅,他们可以在那里蹿上跳下、大吵大闹。
诺伊斯一家所住的寓所并不归教堂所有。房间是由妇女会(Ladies Auxiliary)布置和装修的,这也就意味着拉尔夫和哈里特永远不能使房子符合自己的口味,以便过得更舒服一些。哈里特经常跑去休息日圣经学校,观察教堂所资助的野营活动的伙食情况。她还亲眼见到了结婚证书的发放,去过妇女会,圣诞节大游行难以计数的人群更令她咋舌。
孩子每天在家里都可以听圣歌和做祷告,此外还有周日宗教仪式、周末学校和周末晚餐。诺伊斯牧师将自己的很多精力投入到孩子们身上,他估计自己的儿子们也会参加他组织的课程、静修、教堂的年轻人集会和圣诞节演出。此外,如果没有志愿者组织这些活动,他希望诺伊斯兄弟能够挑起担子。尽管哈里特和拉尔夫没有去刻意强调,作为牧师家的孩子,他们不得不承担这些无形的责任:他们的行为不仅代表着自身,还包括他们的父亲、他们的宗教,甚至是上帝。
拉尔夫诺伊斯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经常在家工作,工作间里摆满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即使他上午去了教堂,也会在中午穿过三个街区回到家里,与妻子和孩子们共进午餐。每个周六他做祷告时,孩子们知道不能打扰父亲,不过除此之外,一般都可以去找他。鲍伯诺伊斯对于最早的童年记忆是和父亲打乒乓球。母亲对于他打败父亲这一令人惊喜消息的反应有些平淡:“爸爸让你赢了不是很好吗?”
即使博比刚刚五岁,如果母亲故意输了,他也会有种被冒犯的感觉。“这不是游戏,”他生气地说,“如果你加入进去,就要努力取胜!”
1932年,大西洋城地区的大萧条全面波及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人们的收入创造了历史最低纪录。1935年,一蒲式耳小麦的价格只相当于1919年价格的1/20,仅为每蒲式耳10美分,玉米的最大用途就是烧掉以节省燃料。农场抵押出去收不回来的情况比比皆是。雪上加霜的是乡村地区的大旱。1933年大西洋城银行破产,诺伊斯的第四个儿子拉尔夫哈罗德不久之后出生。诺伊斯牧师凭政府寿险保单借了钱填补了医院的费用。
拉尔夫的教堂开始“收养”贫困的家庭,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州内的公理会,另外一部分来源于缝制学校销售的进项。当孩子的父母手头有活儿时,诺伊斯牧师时常邀请孩子们与盖洛德和博比一起玩。教区的牧师公寓开始成为一个固定的流浪汉收容所。哈里特经常为他们提供一些三明治和牛奶,或者以一些短期的零碎活儿作为一顿午餐或者睡在不用的儿童房间的交换。
尽管诺伊斯一家起初有着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居所,但他们还是很快感受到了大萧条的寒意。1932年,出于节省供热及电话开销的目的,资产受托人关闭了拉尔夫心爱的教堂办公室。(他们把电话听筒给了拉尔夫。他和孩子们很快在家中开辟的自修室中为听筒接上连线,这样电话很快又响了起来——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拉尔夫的年薪正式飞降至2400美元,1934年他实际上仅领取了1200美元。截至1935年年中,教堂已经五个月没有发薪水,他只收到一车玉米穗和一些火腿作为补偿。哈里特的哥哥唐在引见哈里特和拉尔夫相识之后不久死于脑膜炎,他们因此获得了一笔政府寿险的款项。这笔钱本想用来投资和支付孩子们上大学的费用,现在只得用于日常的开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