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

分類: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杨笑寒编著
出 版 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17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409314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呼和浩特寻访,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对千古家园做一次精神回访。
内容简介
呼和浩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从旧石器时期的大窑文化,到旧石器时期过渡的海生不浪文化,丰厚的远古文化遗存见证了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从古老的林胡、楼烦,到其后的怨怒、突、鲜卑、蒙古、满等少数民族留下的历史印痕中,我们断定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从共生共荣的各族人民一起走过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谱写过波澜壮阔、雄浑豪放的壮丽篇章。同时,这里创造和积淀了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黄河润泽、青山撑起的土地上,有一座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孕育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止,从距今五十万年的大窑文化始,历经云中郡、丰州城、归化、绥远,呼和浩特一路风雨地走来,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演绎着年轻的变奏……
目录
卷首语
1.五十万年人类曙光耀青城
2.胡服骑射固边强国是赵王
3.云中古郡首府建城越千年
4.胡汉和亲昭君千古墓犹新
5.草原“帝都”北魏改革创基业
6.共生共荣古老民族血脉传
7.虎踞龙盘“龙凤之乡”武川镇
8.风云际会百年隋唐白道川
9.分而复合白道川边沙陀部
10.亦农亦商三朝繁荣古丰州
11.古墓成群“十朝”风雨举世惊
12.阴山长城监国公主美名传
13.沟通南北一代大汗称俺答
14.汗青永载深明大义三娘子
15.“七大八小”召城盛行喇嘛教
16.生逢乱世一统遗梦林丹汗
17.“北国锁钥”军事重镇绥远城
18.抚远安边满蒙联姻公主府
19.多族多教其乐融融塞上城
20.放垦风波满城风雨“贻谷案”
21.古道血泪杀虎口边走西口
22.“三毒”俱全归绥地面遭祸殃
23.“神兵神拳”归绥风起义和团
24.分而治之制度难阻一家亲
25.投笔从戎塞外辛亥举义旗
26.科学民主五四火炬照青城
27.国难民怨绥远暴动孤魂滩
28.天灾人祸归绥劫难催人泪
29.京城寻梦革命火种撒塞北
30.岁月峥嵘狱中斗士王若飞
31.国恨家仇援绥抗战震长空
32.抗敌斗顽铁马冰河大青山
33.“绥远方式”解放全国一奇谋
34.区域自治同行伟人乌兰夫
35.和合和顺轰动世界“昭君节”
36.闻名世界“中国乳都”乳香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1.五十万年人类曙光耀青城:
这是一幅五十万年前的模拟图景:在阴山南麓的丘陵地带,有一片开阔的平川,黄河一级支流大、小黑河从这里流过,山野森林郁郁葱葱,杂草灌木繁盛茂密,各种动物时常出没。这里还有一座冈阜起伏、沟壑纵横的石山,山野遍布灰、白两色的燧石(通称打火石)碎片。一群原始人来到这里,他们开采石料,打制石器,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原始牛活。
他们就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居住的人类,与北京“周口店人”几乎同期的旧石器时期的远古人类。由此而得名的“大窑文化”,使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成为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斗转星移,如今,在这片被称为大窑村的土地上,石山已经被一层厚重的黄土覆盖了曾经的面貌。而日积月累、世代相传的打制石器和大量的石片、石块却遗留了下来,或埋藏于沟谷,或暴露于地表,形成了一个古老文化的“储藏所”。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新中国,一位默默无闻的考古学家——汪宇平先生,花费二十余年时间,经过八千多公里的寻根,终于打开了这座“宝库”,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敞开了它博大的胸怀。
1951年,汪宇平从北京来到呼和浩特,“半路出家”,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每年初春之际,他便整顿行装奔赴区内各地,进行文物调查及宣传等工作;而雁去冬来之时,他又忙于文物修复和调查材料的整理。经他之手,数以万计的文物得到整理和编号。他曾奔波在科尔沁草原,逆西拉木伦河而上,考证了辽上京临潢府;在赤峰红山脚下,他寻找到了“红山文化”的遗物;在呼伦贝尔草原,他找到了古人类和巨兽的化石;在鄂尔多斯草原,他收集到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独贵龙”运动发起人集体签名文书等资料。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文物考古这一追寻人类踪迹的事业,在内蒙古广袤的大草原上尚属荒芜的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