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当代史,
作者: 王家声,应春山主编
出 版 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378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805723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精华系列》邀我作序,我很喜欢这个刊物,也想写点什么,旧时有一句话,叫“童言无忌”,我想改动一个字,叫“民言无忌”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我从这里看到了真实的历史,听到了诚实的声音。
——厦门大学教授、文史学者谢泳
《同舟共进》多年来和这个时代风雨同舟,即使是回望历史,反思历史的文字,常常了也是为了与我们的时代共同进步。
——文史学者 作家 傅国涌
《同舟共进》是一个自由的平台、思想在这里碰撞,交锋,从而摈弃教条与僵化;历史在这里构成,从而不再空洞或扭曲,幸好这类报刊与人们同在,作者与读者才不至于寂寞无奈。
——传记作家、文史学者、《封面中国》一书作者 李辉
内容简介
《同舟共进》的主体内容,本来就是言论、文史、文化三大板块,如今书分三册,《第三只眼》为言论卷,含有客观的、外在的观察、监督之意;《历史深处》为文史卷,对应了本刊“开掘历史”这一宗旨;《舟边絮语》为杂文随笔卷,借用了本刊栏目名称,表示“舟”中除了严肃的议政、存史资政;还可以说些轻松有趣、引人人胜的文化话题,如此相辅成书,或可给予读者一种别样的感受。
名家很多,精品亦多。限于篇幅、限于体裁、限于组合,很多好文章不得不一再割爱;也有的是已收入作者专书专集,就只能酌情选收了。这个选本到底是否“精华”,眼光不同,自可见仁见智,但同仁们花费了时日和心力,则是无疑的,起码可以看作《同舟共进》行进中的一道轨迹吧。
目录
1950:黄炎培上书毛泽东
胡乔木来到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为何对“职务等级工资制”不满
郭沫若:毛泽东诗词解说者的尴尬
胡耀邦在拨乱反正的日子里
寒夜过后的温暖——耀邦两次为我和《第二次握手》平反
我所接触的胡耀邦
军委二局:长征路上的“灯笼"
杨虎城身边的“小女子”
胡文虎历史误会的来龙去脉
茅盾、赵丹新疆蒙难真相
“革命样板戏”中的江青与彭真
孙健:从国务院副总理到机械厂总经理
“建国”旋风:中国第一家合资饭店建设始末
蒋介石三次未圆香港梦
宋子文与蒋介石的恩怨纠葛——从《时代》周刊读民国
张学良为何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另一种叙述
蒋经国晚年的决策性失误
陈布雷“悔之晚矣”
王云五错位从政
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马连良往事
文武二老——舒程、文强印象
“不做和尚,只做居士”——章乃器的党派观
一身系天下安危的袁崇焕
“种豆得瓜”:张之洞与清季废科举
容闳:在中国和美国之间
人间已无梁任公
新闻报国:邵飘萍的不归路
邵飘萍因何而死
……
书摘插图
进入官场,直言之习不改
从青年时期开始办学,且不肯从政做官的黄炎培,抗战时期开始被国、共双方作为社会贤达之一举荐为国民参政员。他于l941年创建民盟,1945年又创立民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几次相邀,黄炎培破除不做官的传统,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从政之后,他认真之风如旧,直言之习不改。到任之初,毛泽东问他感觉如何,他答:“有决心,无信心。”毛送他四个字“调查研究”。黄对此认同,而且认真去做。怎么调查研究呢?一是下去,虽已七十高龄,他仍坚持每年到工厂、农村、街道考察,而且考察之后,时有报告呈交中央。黄视察周庄等地后专门报告毛泽东建议予以保护,得到了毛的批准,从而使这块瑰地如今得以向世人展现江南传统风采。调查研究的另一方法是听取送上来的意见,主要是人民来信。黄对此非常重视,新中国成立前从不用秘书的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人民来信,成立了由我母亲姚维钧牵头的秘书班子。来信中凡是他能办理的,他都努力去办;涉及大政方针的,他上报中央;涉及个别部门或地区的,他转交有关部门;涉及写信人的个人问题的,如生活困难、就业无着,他都尝试去办,从不推诿。一直到他去世后多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仍有此类来信寄到我家,要求帮助解决问题。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时。作为收信人的我母亲自身性命都不得保,而即使黄本人在世,又能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