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探究(第一卷)

分類: 图书,法律,刑法,总则,
作者: 刘明祥,田宏杰主编
出 版 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1字数:版次: 1页数: 506印刷时间: 2007/05/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968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共设置五个栏目,即【前沿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观察】、【域外追踪】和【学子论坛】。其中,【前沿聚焦】通过对刑事法各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刑事立法发展、刑事司法改革最新动态的研讨,以为刑事法学界把握刑事法学各学科的发展走向提供交流对话的平台;【理论探索】着力探讨刑事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以期能对刑事法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有所助益;【实务观察】致力于我国刑事法律司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考察和分析,为司法实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解决办法;【域外追踪】则通过对境外(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刑事法学立法、司法、理论研究现状的介述研讨,为我国刑事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之参照;【学子论坛】旨在为法学界的新秀提供展示才华的阵地。
目录
前沿聚焦
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关系解读——兼论刑事诉讼对犯罪构成体系的结构要求
犯罪成立理论研究范式的批判性思考
刑法的谦抑与谦抑的刑法
超期羁押的“制度性”治理——以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为中心
理论探索
社区矫正的法理分析
行为共同说之提倡
论我国刑法中的罪度问题
论刑事责任年龄的若干问题
论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以德国刑法理论为线索的展开
德国刑法作为义务实质根据的考察——兼论中国刑法作为义务实质根据的理论
解释中的法官解释——从刑法适用的角度
论我国刑法空间效力区际冲突的协调
原因自由行为序说
我国剥夺政治权利刑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实务观察
数罪并罚具体方法的错误与矫正
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以共犯从属性为中心
胎儿性别鉴定犯罪化问题实证研究
域外追踪
论美国死刑适用程序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述评
美国强奸法改革运动述评
大陆法系违法性认识研究
学子论坛
前科消灭制度及其在中国刑事法律中的建构
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犯罪化分析
征稿启示
书摘插图
前沿聚焦
一、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目的
纵观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规定,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说法尽管多种多样,②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却是各国刑事诉讼的共同目的。惩罚犯罪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增强国家追诉机关的权力,弱化被追诉方的防御能力,但是这一目的的实现不能以侵犯人权为代价,相反,应当奠基于人权保障的基础之上。而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抗能力的增强,以约束国家追诉权力的恣意行使,从而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国家不仅要制定刑事实体法,而且要制定刑事程序法。作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实体要素之一,犯罪构成体系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实现方面应当有所作为。由于犯罪构成体系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与体系的运作,因而犯罪构成体系的制度设计决不能忽视刑事诉讼目的的要求,而是应当反映并确保这一要求的实现。而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的实现,要求犯罪构成体系不仅能够惩罚犯罪,以最终达到控制犯罪和保卫社会的目的,而且要求在惩罚犯罪的过程中保障人权,以防止侵犯人权现象以及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犯罪构成体系内部不仅应有追诉犯罪的制度设计,即支持侦查、控诉的制度因素,而且应有保障人权的制度安排,即支持辩护的制度因素,这样,积极的犯罪构成要件与消极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并存也就成为必要。
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等法治先进性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法治后进性国家,体现在犯罪构成体系方面就是“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整体上都是肯定性、正面性的规定,完全从控方角度出发考虑定罪问题,体现的价值是社会保护功能而非现代刑法理念上的人权保障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