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体诗学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蔡彦峰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63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6633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之所以能够在前人众多的关于元嘉诗歌研究的基础上有比较全面的推进,与其使用的重构古代诗学传统的研究方法由此而建立的论述体系是分不开的。但一种方法与论述体系是否真的有建立的必要,最后还需要有具体的学术成果来检讨。本书立足于元嘉诗人自身的实践的诗学体系,从诗歌本体观念、诗学方法、诗歌艺术方法等各方面去认真地把握,使许多原来蕴藏着的层面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元嘉诗学由于产生于文人诗学的早期,其当时理论的表述与批评都比较少,各个层面的内涵,多蕴藏在诗人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这时候,只要体系合理、体认准确,我们就可对其各个层面进行重构,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本书这方面的成果是不少的,如关于元嘉诗学的兴寄问题,可以说前人(不包括古人)基本上没有正面提到。因为陈子昂强调汉魏兴寄,贬斥晋宋齐梁,所以晋宋齐梁诗的兴寄问题差不多被人忽略。元嘉介于魏晋与齐梁之间,其诗学理念关合于情性与体物两端,其诗风中的兴寄精神,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第二章对元嘉诗人的兴寄精神及兴寄艺术,第一次做出系统的阐述,学术上的创新性是很明显的。另外,一些传统的问题,由于方法与论述体系的建立,也将问题向事实进一步地逼近。如体物形似的问题,当然是自刘勰以来就已充分注意到的元嘉诗学的特点,但以往多孤立把握这个问题。本书由于要完整把握元嘉诗人的本体,将体物诗学与情性诗学结合起来,更加完整地分析了元嘉诗学中情物两个范畴的辩证关系。又如晋宋拟古诗,也是向来关注的问题,似乎剩义不多,但本书对元嘉拟古诗学方法分为拟篇、拟体、借古三类,其中“借古法”这个概念,就比较有新意。通过这个概念,对元嘉诗人的拟古方法作出了更加完整的阐述。
作者简介
蔡彦峰,1978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厦门大学法学学士、文学硕士,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发表论文十多篇。
目录
绪论
一元嘉体的诗学背景
二元嘉体诗学实践课题
三文体学与元嘉体的内涵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元嘉诗歌的表现范畴与本质内涵
第一节“物”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
一“感物”向“体物”的发展
二“体物”的思想渊源
三“物”作为表现范畴的确立
第二节元嘉诗歌的情性本质
一情性本质范畴的渊源与发展
二情性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三人格本体与诗歌情性本质
四元嘉诗歌情性本质的内涵
第三节元嘉诗歌情性本质与审美本质的结合
一元嘉诗歌的抒情与辞采
二元嘉诗歌缘情诗学的内涵
三元嘉诗歌体物缘情诗学及其渊源
小结
第二章元嘉诗歌的创作艺术
引言诗学中体用关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元嘉诗歌的抒情艺术
第二节元嘉诗歌兴寄艺术
引言兴寄法的渊源
一借古抒怀的兴寄法
二咏物兴寄法
三情诗的兴寄法
第三节元嘉诗歌对兴寄艺术的发展
引言山水景物与兴寄艺术的内在关联
一东晋玄言诗山水赏悟的兴寄法
二元嘉山水诗对兴寄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元嘉诗歌的体物艺术
一元嘉诗歌的写景艺术
二元嘉诗歌的写境艺术
第五节元嘉诗歌抒情体物的艺术
第三章拟古与新变——复变之中的元嘉诗歌
第一节元嘉学古思潮与诗歌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元嘉诗歌的拟古之法
一拟篇法
二拟体法
三借古法
第三节元嘉诗歌的学古与新变
第四章诗法意识的自觉与元嘉体诗法的内涵
第五章元嘉体的诗体特征
第六章元嘉体的诗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元嘉诗歌的表现范畴与本质内涵
诗歌本质是诗歌艺术的根本质素,传统诗学中“言志”、“缘情”、“情性”等概念,即是有关诗歌本质的基本观念。这些诗歌本质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诗歌是对人的主观心灵的表现。就其实质而言,传统诗学对诗歌本质的理解,都是着眼于诗歌表现内容的。韦勒克说:“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从这一点来讲,诗歌表现内容的拓展,也就意味着诗歌本质内涵的发展。元嘉诗歌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情性本质内涵,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发展,即自然景物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确立,这一点直观地体现于元嘉诗歌艺术的发展及诗歌风貌的变化上。元嘉诗人虽然甚少发表诗学上的观点,但从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元嘉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魏晋诗歌情性本质观,另一方面由于体物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及体物艺术的发展,元嘉诗人对诗歌的审美本质也有清楚的认识。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在诗学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决定了诗歌艺术的发展。这一章,我们准备深入地分析元嘉诗歌的表现范畴及其本质内涵,由此揭示元嘉诗歌艺术特点形成的内在原因。
第一节“物”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
“物”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促使了“体物”艺术的发展。当然从艺术渊源来讲,体物在《诗经》、《楚辞》即已存在,《文心雕龙物色》一篇论诗歌体物之发展,即从《诗经》论起,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这里论述了诗人由“感物”而“体物”的逻辑发展。从艺术来看,由“物色之动”进而写物,这一点从逻辑上看是很自然的,但作为诗歌表现范畴,从“感物”演进为“体物”这一过程则相当复杂。这一节我们准备从诗学的发展来论述元嘉诗歌“物”的表现范畴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