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微生物学,
作者: 王家玲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字数: 550000版次: 2页数: 451印刷时间: 2004/04/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13004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教师合作编写完成。
本书以微生物对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主线,系统阐述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深入讨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具体介绍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有利作用与有害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
全书分为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治理环境、微生物污染环境及微生物监测环境等四篇,共计十九章。书末附有“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词汇索引”。其结构科学合理,体系新颖有特色,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实,联系我国实际,反映本学科的当代发展水平。
本书适于全国理、工、农、医、师范各类院校所设环境保护类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对于非生物学环保专业,也可兼作基础微生物学教材;还可供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及有关工作者用作科技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环境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对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第三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
第四节 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类群与生物三域
第二节 真细菌
第三节 古细菌
第四节 真 菌
第五节 藻类和原生动物
第六节 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七节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和保藏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与营养类型
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
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
第三节 微生物基因重组
第四节 人工构建新菌株
第五章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一节 碳素生物循环
第二节 氮素生物循环
第三节 其它无机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
第二篇 微生物治理环境
第七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第四节 微生物对重金属及类金属的转化
第八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三节 氮磷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四节 其它无机污染物废水的生物处理
第九章 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废渣的生物处理
第二节 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十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修复的类型
第三节 生物修复的应用
第十一章 环保型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应用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第十三章 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第十五章 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篇 微生物监测环境
第十六章 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第十七章 污染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第十八章 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第十九章 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词汇索引
书摘插图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与环境
一、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可见、个体微小的低等生物的总称。较之高等生物,微生物的共同特点是:
(一)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1.微生物物种丰富多样
虽然已被人类培养并利用的微生物种类达数万,但它们仅是地球微生物种类中的一部分。例如,Bull等1992年报道,已发现真菌69000种,仅占其总数5%;细菌4 760种,占总数12%,病毒5 000种,占4%。
2.微生物代谢类型丰富多样
例如,就营养而言,有的微生物能同化有机物、另一些能同化无机物;就能量而言,有的利用太阳光能、另一些则可利用化学能;就呼吸而言,有的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活,而另一些则能在无氧条件下生活,甚至氧气的存在会对之产生毒害等。
3.微生物生态类型丰富多样
它们分布极广。凡有生命的地方皆有微生物存在;即使是不利于一般生物生存的极端恶劣环境,如干旱沙漠、冰川极地、深海底、热泉口、火山口、盐湖以及酸性矿水等不良环境中也可发现微生物的踪影。
(--)繁殖迅速、数量巨大
多数微生物以简单的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当条件适宜时,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就可繁殖一代,最快的十几分钟即可分裂一次。因此,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巨大惊人。例如,被有机废物污染的港口海水中,每毫升含微生物总数可达l0万个;肥沃的根圈土壤中,每克土可有微生物几亿至几十亿个,即使在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空气中(如街道空气),每立方米可含微生物几千上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