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分類: 图书,管理,会计,会计理论,
作者: 冯浩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1字数: 585000版次: 1页数: 445印刷时间: 2005/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17844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本《会计学》就是专为我国高等学校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它不仅可作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之用,也可以作为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非会计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用书和自学用书。在编写本书时,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使用对象的针对性
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没有必要将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搞得十分透彻,他们在担负各种经济管理职责时,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能够利用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也要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些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影响。本书充分意识到必须针对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时注意讲解清楚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不求细而全,只求少而精。
二、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会计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会计是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我国近十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实践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拉开了新时期会计改革的序幕。迄今已经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16项。从2001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又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说明会计要常学常新、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本书在编写中,不仅对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了讲解,而且对新经济、新环境下出现的若干新会计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也进行了讲解。
三、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由于非会计类专业学生不是先学习会计学原理,再学习财务会计课程,而是将两者糅合在一起学习,这势必增加学习的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自学条件,我们在语言表述方面,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目录
第1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四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第五节会计核算的要素
第六节会计核算过程与方法
第七节会计法规体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2章财户和复式记账法
第一节会计等式
第二节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三节复式记账法
第四节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3章会计凭证
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4章会计账簿
第一节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
第三节结账和对账
第四节登记账簿的规则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5章会计循环
第一节会计循环概述
第二节工作底稿的编制
第三节账务处理程序概述
第四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五节记账凭证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第六节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七节其他账务处理程序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6章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货币资金的核算
第二节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
第三节存货的核算
第四节投资的核算
第五节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六节无形资产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7章负债的核算
第一节流动负债的核算
第二节长期负债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8章收入的核算
第一节收入概述
第二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第三节收入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和练习
第9章费用的核算
第一节费用概述
第二节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
第10章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11章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第12章财务会计报告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社会产品,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费。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为了达到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耗费与成果加以比较和分析,以便掌握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会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从时间上看,古代会计阶段一般是指从会计产生到复式簿记的出现这一段时间,大约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过程简单,人们对生产活动数量方面的记录仅凭记忆或“结绳记事”、“刻契记数”,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过程中需要计量和记录的内容便多了起来,生产者忙于生产,无暇顾及会计工作。于是,生产过程便逐步过渡到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和记录,并使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据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在我国,“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天官》篇中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日成”为十日成事之文书,相当于旬报;“月要”为一月成事之文书,相当于月报;“岁会”则是一年成事之文书,相当于年报。《孟子正义》一节也曾对会计加以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当时,西周还设置会计一职,称为司会,掌管朝廷的财务收支,定期对朝廷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月计”、“岁会”,进行会计监督。
我国古代官厅会计所用的记账方法是单式记账方法。到唐宋时期产生了较为完善的“四柱清算法”,使我国会计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四柱,即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在的期初结存、本期收人、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柱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平衡关系,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按照这种平衡关系编制的报告,就称为“四柱清册”。“四柱清算法”不仅用于官厅会计,后来也传人民间。
明、清两代,我国商业、手工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并且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生产管理的需要,会计行业又在“四柱结算法”原理的启发下,设计出了“龙门账”和“四脚账”,其中已显现出复式簿记的雏形。“龙门账”把工商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账项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所谓“进”是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该”指全部负债。四者之间的关系为“进一缴一存一该”。运用这一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相当于损益表)、“存该表”(相当于资产负债表),两表上计算的盈亏数应当相等,就是“合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