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力学,
作者: 武际可 编著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1字数: 150000版次: 1页数: 206印刷时间: 2006/11/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18316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明末清初西方力学知识的传入;晚清时期西方力学知识的传播、翻译和理工科教育的开始;民国时期力学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新中国力学教学与研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图文并茂,将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合高等院校科学史、力学、物理、工程技术与哲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社与北京大学学者合作的《学思丛书》中的第一本图书。作者为北京大学力学系前系主任,有近50年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的经历。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从力学开始的,了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对认识近代科学的发展会有所帮助。本书介绍了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明末清初西方力学知识的传入;晚清时期西方力学知识的传播、翻译和理工科教育的开始;民国时期力学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新中国力学教学与研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图文并茂,将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合高等院校科学史、力学、物理、工程技术与哲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武际可,男,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退休。1934年出生于山西省霍县,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来从事固体力学、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力学史》,与他人合著有《旋转壳的应力分析》、《弹性力学引论》、《弹性系统的稳定性》等著作。还发表有百余篇论文。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与实践》主编等职。
目录
前言
■1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力学
■2近代力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明末清初西方力学的传入
■1西学东渐与近代力学的早期传入
1.1明末清初西人在中国对自然科学的传播
1.2徐光启的科学活动
1.3汤若望的科学活动及其遭遇
1.4顺治和康熙时代新思想的传播
■2《远西奇器图说》——一部伟大的科学启蒙著作
2.1《远西奇器图说》取材的来源
2.2《远西奇器图说》的内容
2.3四库全书对《远西奇器图说》的介绍
■3康熙皇帝时期对西学的学习
3.1康熙皇帝向西方的学习
3.2康熙皇帝向西方学习的成就和局限性
■4雍正和乾隆的关门政策与乾嘉学派
4.1雍正的禁教与乾隆的闭关
4.2阮元与他的《畴人传》
■5明末清初力学在中国传播的总的情况
第二章晚清时期现代力学的传播
■1翻译局的成立和对西方力学著作的翻译
1.1同文馆的力学教育与研究
1.2其他翻译机构的工作与学校的成立
1.3西人在华设立的学校和科学技术出版组织
2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2.1李善兰——近代科学的先驱
2.2傅兰雅——在中国传播西学的大师
2.3王韬与徐氏父子
■3几部重要的力学译著
3.1以中文最早系统介绍日心说的著作——《海国图志》与《谈天》
3.2最早以中文介绍牛顿力学的著作——《重学》
3.3中文最早系统的声学著作——《声学》
3.4一部集应用力学与汽机基础大成的著作——《汽机必以》
■4现代理工科教育的开始
4.1中国第一所由政府筹办的大学——北洋大学
4.2全面向西方学习方针的产物——京师大学堂
4.3开省办大学先河的山西大学
小结
第三章民国时期现代力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四章我国现代力学教育与研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明末清初西方力学的传入
1西学东渐与近代力学的早期传入
中国的力学与西方直到16世纪之前是没有交流的,各自在独立发展。我国的近代力学实际上是外国人送上门来的。即使是这样,我们的吸收过程也是缓慢的和曲折的。
世界各国,力学的早期发展都是从天文学开始的。事实上,早期的天文学就是天体这种特殊物体的运动学,而且力学与数学天文学一直是密切不可分离的。我国的天文学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在数学的发展上,只限于计算一直没有推理的数学,所以在17世纪西方的近代数学、力学和精密天文学发展起来后,中国的天文学就远远落后了。正因为如此,我国近代力学的传播与发展也就是从引进与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和历法开始。
1-1明末清初西人在中国对自然科学的传播
中国与西方在学术方面,进而在力学方面进行交流,当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传教开始。利玛窦曾师从当时著名的数学和天文学家克拉维斯(C1avius,1538-1612)学习天文学,他最初在澳门、广州、肇庆、韶关、江西、南京等地传教16年,同时认真学习汉语。初期他打扮为僧人,结果不为华人所动。经过不断失败和广泛接触中国的知识界,并进行广泛交流后,他改着儒服,并宣传他所擅长的西方科学。如借传教之机讲解全球地图、天文知识以引起中国人的好奇,这就是所谓的采取学术传教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