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双语教材)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方剂学,
作者: 李冀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 1170000版次: 1页数: 705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20495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的纽带与桥梁。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概况、方剂的组方原则,以及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分类方法、方剂的剂型种类、方剂的用法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章节。每章后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
本书文字精练准确,行文流畅,逻辑严谨,立足中医传统理论,坚持“三基”教育思想,突出配伍规律及中医辨证思维为特色,加大了配伍特点与临证加减运用内容,注重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书供接受中医药教育的海外学生(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及各种短期班学生)及国内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使用,同时也是中医出国人员进行中医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书。
目录
绪言
上篇总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下篇各论
第七章 解表剂
第八章 泻下剂
第九章 和解剂
第十章 清热剂
第十一章 祛暑剂
第十二章 温里剂
第十三章 补益剂
第十四章 固涩剂
第十五章 安神剂
第十六章 开窍剂
第十七章 理气剂
第十八章 理血剂
第十九章 治风剂
第二十章 治燥剂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
第二十二章 祛痰剂
第二十三章 消食剂
第二十四章 驱虫剂
第二十五章 涌吐剂
方名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是在应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物配合应用比单味药的疗效要好,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方剂。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一部帛书(残卷),专家推测其成书年代要早于《黄帝内经》。原书无名,在目录之末有“凡五十二(病)”字样,全书共分五十二题,每题记载了治疗一类疾病的药方,少则一二首,多则二十余首,现存医方共283首,据此马王堆帛书小组将该书命名为《五十二病方》。该书有方无名,其中部分药名后世未见,但已展示了方剂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书成,在这部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中,已记载辨证、治则、治法、组方等理论,确立了组方原则、组方体例,并收载方剂13首,同时还见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书载方113首,后者载方262首,去其重复,共收载方剂314首。其中绝大部分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后世称其为“经方”。该书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而成为“方书之祖”。
晋唐时期,东晋的葛洪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编成《肘后备急方》以备临时急用。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编撰《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000余首)及《千金翼方》(载方2900余首)。其后,王焘经数十年搜集视为“秘密枢要”的医方,编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保存了《深师》、《集验》、《小品方》等众多方书的部分内容,以上诸书,均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宋代由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全书共100卷,载方16834首。该书首详诊脉辨阴阳虚实法,次叙处方用药的法则,然后按类分叙各科病证,随列诸方,主治详明,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圣济总录》是继《太平圣惠方》之后由政府编写的又一方书巨著,全书200卷,载方近20000首,系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验方和“内府”所藏秘方汇编而成,概有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正骨各科,内容极其丰富,是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收集名医高手效秘之方,下太医局试验,经增补共载方788首,而后颁行全国。它是由政府编制的第一部成药药典。
金元时期,四大医家的出现,各自将其学术思想融入其代表著作之中。刘完素善用寒凉,著《宣明论方》;张从正擅长攻下,著《儒门事亲》;李杲长于补土,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著《丹溪心法》,这些著作对方剂都有各自的创新和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