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英汉互译教程

分類: 图书,外语 ,大学英语 ,大学专业英语教材,
作者: 郭继荣主编
出 版 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342000版次: 1页数: 287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5256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实用英汉互译教程》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主要读者,是根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翻译实践需要以及社会对翻译的需求编写的。
针对研究生在英汉互译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社会对中高级职员的英语翻译能力需求,本教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指导,理论部分力求深入浅出,实践部分则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翻译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本教程在每章内容之后附有适量习题,使学习者不仅能够系统了解实用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更能在实践和思考中巩固所学。参考文献则可供学习者对相关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扩展和深化所学内容。
本教程吸收了近年来广大学者对翻译学科探索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实用和创新特色。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相对完整,包括六章内容,主要沿袭传统翻译教材所注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特别加入的“翻译测试”部分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翻译考试,提高应试水平。第二部分实用翻译共有三章,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筛选了三种最为常见的实用文体,旨在帮助学习者综合运用基本知识,提高翻译实践技能。第三部分为知识与技能拓展,分别从三个方面扩充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包括机器翻译(翻译主体)、变体翻译(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和口译(工作手段)三章内容。这些新颖实用的知识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把握英汉互译技巧,丰富翻译知识,提高翻译效率和水平。书末附有翻译常用资料和习题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部分翻译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翻译基础知识
第一节 翻译的内涵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第三节 提高翻译水平的条件
第四节 翻译与语篇
第五节 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二章英汉语言化对比翻译
第一节 词汇对比与翻译
第二节 句子对比与翻译
第三节 文化对比与翻译
第四节 辞格对比与翻译
参考文献
练习题
第三章翻译常用技巧
第一节 选义与选词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技巧
第三节 长难句翻译
参考文献
练习题
第四章翻译中的常见错误
第一节 误译的原因
第二节 常见误译类型例析
参考文献
练习题
第五章翻译练习方法
第一节 翻译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句子和篇章的英汉互译
第三节 译本对比研究
第四节 回译
参考文献
练习题
第六章翻译测试
第一节 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 翻译测试的要求
第三节 翻译测试的基本题型
第四节 翻译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练习题
第二部分实用翻译
第七章科技翻译
第八章商务翻译
第九章旅游翻译
第三部分知识与技能拓展
第十章计算机辅助翻译与应用
第十一章变译理论与方法
第十二章口译基本理论与实践
APPENDIXE
参考答案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翻译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翻译基础知识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二、关于翻译标准的争鸣
说到翻译标准,就不得不提起我们早已熟知的“信、达、雅”之说。这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严复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其中,“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一般赋予“雅”新的含义,即要求译文有文采。严氏标准近百年来在中国译坛上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翻译工作者产生过而且仍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得到了相当一部分翻译实践家的肯定和发展,但同时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和指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译界关于翻译标准问题曾展开过—场激烈的争论,许多翻译家和文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和主张,此后可以说在中国翻译界和翻译理论界中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和争鸣就从未停止过。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鲁迅的“宁信不顺”,瞿秋白的“信顺统一”,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此外还有“信、达、切”,“达意、传神、文采”,“准确、通顺、易懂”,“忠实于原作,译文明白晓畅”,“准确、流畅”,“信、顺”等诸多说法,但实际上,除了严复的“雅”字争议较大以外,以上的种种主张和见解基本上是对严氏三原则的进一步解释、深化和引申,不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对于“信”和“达”多数人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正说明“信”、“达”两点是翻译的基本要求。一对于初学翻译的人来说,能真正做到“信、达”,即“准确和通顺”就很不容易了。至于“雅”则属于高层次的追求,它牵扯到风格、文体、修辞等诸多问题,这里暂且不论。
作为原文的译文,当然首先应该“信”,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即使译者非常反对原文观点,也只能靠加注或另写文章批判的办法来解决,要么就只好放弃翻译。因为一旦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甚至有的译文与原意相悖就不能算作合格的翻译,也许连翻译都不是,最多只是拙劣的“创作”而已,那样的所谓“译文”只能坑害读者。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百分之百的绝对忠实往往是达不到的。因为译文除了主要受原文约束之外,语境因素、文化因素、读者因素等都会对译文的表达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其次是“达”,即按照译人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将译文组织成通顺易懂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