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郑万鹏著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219000版次: 1页数: 259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04522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革命历史小说”是革命者写小说,其小说视角是整齐划一的革命视角:描写革命者当年的丰功伟绩,表现革命的神圣。这里没有“反思”。毋庸置疑,革命在这里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几乎所有的“革命历史小说”都把国内革命斗争同民族解放战争视为一体,把阶级论当成民族主义。就是在此期间出现的一批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其创作也纳入了“革命历史小说”模式,写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往往“内战”贯穿于“外战”之中。
“新写实”小说精细地摹写现状,一个小单位的庸俗,一个小家庭的困顿,一个小日子的心酸,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感强烈,体现出发达的知性思维。而“现实”在时问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则很难看到。“薪写实”小说缺少悟性思维,缺少历史感。有的是细节真实,缺的是趋势性真实。这样,所有的这个“真实”便仅仅属于一个小天地的了。
路遥是关注重大历史进程中人的命运变迁的作家,是善于描写“活人的路”的作家。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活人的路”,体现着路遥的现代人格理想,即在完成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完成对他人的责任,克服二元对立,以期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对一部部哙炙人口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并挖掘其深层的思潮意义,在对作家、作品、思潮做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着鲜明的当代人文主义。 作者在本书中着力于以作家作品为核心的文学史体系的建立,重视典型文本的解读,而有意忽略在其他文学史中受到重视的历史分期及社会背景的描述。在辨析这些文本时,注意将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作家的精神追求有机地糅合起来。全书侧重的是对作家作品的精神特征的把握和分析。这与著者重视文学对于表达忧患意识的立场有关。作者认为这一类作家体现了中国士阶层自古以来的植根于对于社会安危、民众忧乐相牵萦的忧患传统。
内容简介
郑万鹏所著的这本文学史,并不着意于“全面”,也不像别的著作那样特别看重历史分期,而是注意择取在当代文学的五十年发展中的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环节,予以评述。例如本书很重视“建国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建国文学思潮”的概念(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无可商榷之处),并对此进行了饶有新意的概括,指出这些作品“表现出历史的整体感,表现了饱经动荡与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局面的衷心欢迎”。像这样的立论和判断,本书多有展示,正是作者学术勇气的证明。
在各种关于当代文学的总结中,这是一本有自己角度的、并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新意的书。特别是它能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以比较的眼光审视这半个世纪中国文学所发生的一切,这大大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郑万鹏,1940年12月生,吉林松原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0年至197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先后学习、任教。自1975年在北京语言大学执教。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日文版:东京白帝社)、《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等。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建国文学
全方位的“建设”主题
现代民族国家思想
建设性批判主题
第二章 悲惨与光荣——十七年文学
概说
赵树理与老舍
“高大全”与“中间人物”
革命历史小说的位置
凄美的“天鹅绝唱”
第三章 哀而不伤——伤痕文学
现实主义新生
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
理性的文学思维
第四章 痛定思痛——反思文学
对历史的反思
对干群关系问题的反思
对人生价值的反思
第五章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以幽默超越“伤痕”
《灵与肉》:最初的直觉信息
《肖尔布拉克》:直觉体验的新天地
《绿化树》:对“自由”的直觉选择
中国当代文学“新感觉”
《习惯死亡》:意识形态的恶果
第六章 民族精神——王蒙小说的灵魂
信念篇:《布礼》
顿悟篇:《蝴蝶》
民族篇:《相见时难》
哲学篇:《春之声》
第七章 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寻根文学
到民族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
弥合长长的文化断裂带
传统与现代间的桥梁
第八章 改革文学
社会心理和观念上的改革
改革的渐进特征
生存——人的最基本权利
经济改革促进干部制度改革
克服“浮躁”,走中国改革之路
第九章 《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民二次“翻身”的史诗
小说的史诗构造
同“荒谬”进行抗争
历史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探索当代“自由”哲学
第十章 《白鹿原》: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总结
对“文化革命”的解构
重塑传统人文精神
探索民族秘史
世纪史诗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在新的文化冲突中兴起
新抗战文学
世纪交年的民族主义文学
第十二章 新现实主义
相关的文学思潮
新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
表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念
一种“探索的现实主义”
附录一 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品年表
附录二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建国文学
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急风骤雨式的社会革命暂告停息,而进入了一个大张旗鼓的社会建设时期。梁漱溟于l950~1951年间说道:“四五十年前普遍地是救国呼声,那时却没有人说‘建国’。近一二十年则大家都在说建国……说法之不同正是代表了作法之不同。”自1949~1956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大建设的局面,它是充满革命、斗争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块“绿洲”。我们可以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建国时期”。“建国时期”产生了一批表现建国精神的文学作品,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建国文学”思潮。全方位的“建设”主题
1949年所建立的是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文化”在“建国时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中节”精神和稳健性,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未形成对立,“建国文学”作家作品与体制思想取得了相当大的一致,表现了一种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体现了一乱一治的中国历史社会上的治世气象。它结束了长期的动荡及战乱,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秩序。“建国文学”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治世气象。在这一反映过程中,所有作家作品都表现出了历史的整体感,表现了饱经动荡与战乱的中国人发对稳定局面的衷心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