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道藩
分類: 图书,传记,其他,
作者: 蒋碧微著
出 版 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520000版次: 1页数: 539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74113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徐悲鸿与蒋碧微之子徐伯阳唯一合法授权,20世纪旷世情书的代表作2000多封,首次曝光张道藩给蒋碧微的最后一封信。新增著名画家傅抱石、吴作人、吴稚晖等珍贵题赠十余幅。
我以真实为出发点,怀着虔敬之心,一个字一个宇写下我半生的际遇,因此我会说:“我一心坦荡,只有忠诚感恩之念,毫无睚眦必报之心,我在我的回忆录中抒写我所敬、我所爱、我所感、我所念的一切人与事,我深信我不会损害到任何一位与我相关的人。”
——蒋碧微
碧微女士可以说是三、四十年代中国艺术界的传奇人物,敢爱敢恨,特立独行。她与徐悲鸿、张道藩两先生的感情经历,尤可谓曲折动人,透过她的回忆录的记述,亦曾撼动千万读者的心灵。
——著名作家琼瑶
内容简介
蒋碧微回忆录》1966年在台湾出版时,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畅销书。本书是《蒋碧微回忆录》的第二部。
蒋碧薇一生追求自由,追求解放,追求独立,追求爱之真谛,她总是在男性惊叹的目光下,游走于传统家教和反叛女性之间。她自称:“三十九岁,无可奈何地坠入情网,和张道藩开始了缠绵半生的苦海之恋。”2000多封情书,真实地记录了她与张道藩近半个世纪的生死恋情,直抒胸臆的真情袒露,所她的所敬所爱,所思所念毫无保留地融入50万字的长卷。在兵荒马乱、时局动荡之年,她爱得竟如此纯洁、浓烈和持久……
作者简介
蒋碧微(1898-1978),原名蒋棠珍,出生于江苏宜兴,其父蒋笙为复旦教授。蒋碧微天生丽质,才艺俱佳,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蒋碧微22岁时,张道藩拜谒孙中山后留学欧洲。
蒋碧微24岁时,在柏林认识张道藩。
蒋碧微27岁时,第一次收到张道藩示爱信。那是2月8日。
蒋碧微28岁时,张道藩在贵阳被捕,后逃出。他将经历导演成电影《密电码》。
蒋碧微35岁时,张道藩任欧洲美展筹委委员、柏林画展筹委委员。第二年,张道藩组建中国美术会,任理事长。
蒋碧微36岁时,一手策划,使张道藩添了养女张张丽莲。
蒋碧微44岁时,张道藩会见美国作家海明威。
蒋碧微49岁时,张道藩50岁,他在南京香辅营文化会堂拜齐白石为师。当年,傅抱石为其刻“振宗”“雪芬”印。
蒋碧微66岁时,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71岁,张道藩在家跌伤脑部,在医院躺了两个月零六天,于1968年6月12日22时逝世,享年72岁。
蒋碧微72岁时,整理发行《张道藩书画集》。
蒋碧微73岁时,整理发行《张道藩戏剧集》。
蒋碧微80岁时,在台北逝世。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二章
第八十三章
第八十四章
第八十五章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七章
第八十八章
第八十九章
第九十章
第九十一章
第九十二章
第九十三章
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六章
第九十七章
第九十八章
后记
补充回忆两件事/徐伯阳
蒋碧微最后的心愿/成江
书摘插图
放下笔,视线落在窗外天际。巴黎的黄昏,氤氲苍茫,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在那云霞深处,仿佛看到远在意大利翡冷翠的道藩。他面容清癯,身体显得有点单薄,一对炯炯有神的眸子,闪烁着智慧过人的光芒,神情在谦和中流露出几分严肃。我一向把他当作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我们之间的称呼是二嫂和三弟。接到了他突如其来的那封信,我必须承认,我很惊愕。我从来不曾想到,他竟会这样的热情与大胆,他不是刚在巴黎和素珊订了婚吗?
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忧悒和怅惘向心头凝集,但愿它能早些化解吧,因为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我无意再尝爱情的苦蜜,像营营的山蜂错憩在黄连的小白花上。已逝的二十八年岁月里,我曾在爱之波涛里浮沉了九年。一九一七年,我以江南的古老世家一个订过婚的少女,和一位醉心艺术的画家私自出走,逃到日本、巴黎,终于发现我丈夫的心力全部专注在他所热爱的艺术上面,我无法分得一丝一毫,既得不到温暖,也得不到照顾,然而基于我的性格和教养,使我安于做他忠诚尽责的妻子。
天际的云霭层层加深,室内的光线渐渐减弱,周围静悄悄的,寂寞深锁着我。回忆一九二二年在柏林,第一次和道藩相见,是他到我们的寓所来拜访。他告诉我们,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美术部学画,趁假期之便,来游德国。当他到柏林后,听说有一位中国画家徐悲鸿也在此地,所以他特来拜访,希望结交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二次见面,是悲鸿带我去回拜他,在他和傅斯年先生合租的房子里,有着很好的陈设和舒适的布置,起居室地上还铺了一幅猩红的地毯。“那一天你曾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记得吗?”若千年后,他曾回味无穷地对我说: “你穿的是一件鲜艳而别致的洋装。上衣是大红色底,灰黄的花,长裙是灰黄色底,大红的花。你站在那张红地毯上,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显得多么雍容华贵。啊!那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当时,我静静地听着,报他以表示谢意的一笑。是的,我应该感谢他的恭维,但我绝没有想到他会有什么用意。在国外住了八九年,以女性的优越地位,我听过各式各样的赞美,甚至有一位中国同学说:“像你这样的女孩子到外国来,真为我们中国人增光。”
是的,我在外国曾是一群男同学中的天之骄女。我参加他们的聚会,参加他们的谈天,我和他们同样放言高论,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简直把我宠坏了。除了在悲鸿面前,无论言谈举止或者是潜意识里,我从不曾以女性自居。
一九二四年,道藩从伦敦完成学业来到巴黎,再进法国最高艺术学校深造,他在拉丁区的小旅馆里租了一个套房。徐志摩也到巴黎来了,朋友们热烈欢迎他。吃过晚饭,我们在道藩的房间里打麻将,一打就是通宵达旦,直到晨光熹微,牌局结束,我已经累得精疲力竭,顺势往沙发上一坐,迷迷糊糊地竟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发现整个房间只剩下我一个人,房门关着,恬静无声。后来我才知道,道藩送走了朋友以后,见我睡在沙发上,他跛躇踌躇,坐立不安,为了避嫌,他悄悄地溜了出去,到卢森堡公园散步。
“笃!笃!”房门上响起轻微的敲击,将我从沉思中惊醒。望望铅灰的天色,我知道这是房东太太来请我用餐了。匆匆地把回信封好,贴上邮票,准备在饭后顺便投邮。然后,我徐徐地站起,步下楼梯,走向饭厅。
第二章
这时候是一九二六年的早春,悲鸿正在新加坡埋头作画,筹措我们继续留法的生活费用。早在一九一九年,我和悲鸿是靠一份官费到法国苦学度日,我们曾撑过无数濒临饥饿边缘的日子。想不到撑到一九二五年,官费受了国内政局的影响,宣告断绝,这使我们沦于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形下,只好由悲鸿去新加坡设法筹款,我一个人暂时留在巴黎。为了节省开支,我换租了一间供应膳食的小房,将生活水平尽量地降低。
朋友们照拂我十分周到,道藩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那时候谢寿康、刘纪文、邵洵美、道藩和我几乎每天见面,因为在此以前,我们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天狗会”,一个规章奇特而情谊挚切的小小集团,会员以兄弟相称,谢寿康是老大,徐悲鸿行二,张道藩居三,邵洵美排四。此外还有一些重要分子,譬如孙佩苍是军师,郭子杰是“天狗会”行走,我这唯一的女性,荣衔是“压寨夫人”。
道藩在“天狗会”的朋友中最重感情,最慷慨,他的经济状况也比较好,于是他常常请客。他一向在中国饭馆包饭,和饭馆老板攀上了交情,有钱付现,没钱挂账。我们是他的好朋友,必要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利用他那块金字招牌。
他是那么忠实可靠,热情洋溢,乐于助人,悲鸿不在我的身边,他确实帮过我很多忙,我对他寄予无比信任,常常请他充任我的男伴。一位研究东方文化的法籍白俄,玛库力埃斯,为了举办“东方民族游艺会”邀请我担任招待。事前他请客,问我想邀哪位男士做伴时,我毫不犹疑地说出张道藩的名字。
为什么他会忽然从翡冷翠写来这样的一封信,给我带来莫大的震惊和困扰?他在信里提出了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便隐含着一桩动人的故事——
道藩始终没有对那位“她”说出“我不爱你”这句话,但是他却表现了坚定的毅力与决心,我常想,处理这桩恋爱事件,如果说他是挥慧剑,斩情丝,应该并不为过——问题中的她是魏小姐,湖南人,她和她的同乡胡小姐,一同住在拉丁区的旅馆里,道藩的住处和她们相距不远。看她们寂寞孤单,道藩常陪她们去吃中国饭,看电影,三人中渐渐地有人起了感情变化,湘女多情,魏小姐热烈地爱上了道藩。
可惜她不知道,道藩自己正陷于复杂微妙的感情苦恼之中。
那就是他信上所说的第二个问题了。
我也是接信以后才恍然大悟,道藩所深爱的那个女子,竟是我自己。
独坐窗前,仰面眺望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我又一次深深叹息。
复杂微妙的感情和纠缠不清的苦恼,进入最严重的时期,道藩偏又身不由己,卷入了第三个爱之旋涡。
素珊,天真活泼,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的法国少女。她是一位公务员的女儿,父母双全,有一个姐姐。在巴黎,舞厅是高尚正当的交际场所,不设舞女,待字闺中的女郎,常由母亲陪伴到舞厅,希望能在这儿邂逅如意郎君,青年男士可以向她们请舞。道藩就这样结识了可爱的素珊,他们的感情进展很快,朋友们都为道藩高兴,认为他俩是一对理想的情侣。
可是,恋爱期中的道藩,却经常愁眉深锁,郁郁寡欢,他变得沉默、忧悒而带几分迷惘,我们不懂他为什么这样反常;另一方面,热情如火的魏小姐已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的表情是愤恚和激越,她甚至采取了行动,我忆起了在麦兰发生的滑稽可笑的那一幕——
麦兰,是巴黎附近一个美丽的小城镇,平畴万里,禾浪飘香。一九二五年的夏天,悲鸿、我,还有另一位四川籍的李琦小姐,我们三个人结伴到麦兰歇夏。不久,道藩也来了,素珊母女和他同行,在直耸云天的树林前,有青葱柔软的草地,素珊和她母亲闲闲地憩坐,道藩支起画架写生,人和景构成曼妙的画面。我一再提醒悲鸿和李琦,让我们避得远远的,不要打扰了他们的静趣。
宁谧地过了几天,魏小姐气冲冲地从巴黎赶来,了解到他们的“问题”,我们不免要为道藩捏一把汗,道藩的麦兰之旅真是太不愉快了。表面上虽然没有闹出什么事情,但是周旋于两位女士之间,也只有道藩才能做得到。
“魏曾经主动吻我。”
回到巴黎后,有一次道藩怏怏地说。那是在魏小姐的房间里,她一时冲动,奔过去吻了他。我们跟他开玩笑,是什么滋味?他苦笑着摇摇头说:
“我始终保持理智,并且告诉她说,我们是绝对不能结合的,因为——”他强调说,“我一生中不可能只爱一个女人。”
他为什么说得那样肯定?当时我困惑,如今我却懂得了,道藩的信上不是写得很明白吗?“为什么我深爱一个女子,我却不敢拿出英雄气概,去向她说‘我爱你’?”
道藩很坦然地叙述他和魏分手时的情形,就在那一天,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转身就走。魏追过来拉住他,道藩着急了,用力把魏推开,仓促地夺门而出,魏伤心欲绝地伏在地上痛哭,房门在道藩身后轻轻地阖上。隔着那扇门,他停下脚步,听到她悲恸的哭声——一阵犹疑彷徨,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去。
“为什么我早有相爱的人,偏会被她将我的心分了去?”
我几乎能够听见他无可奈何的呐喊,那是他内心的呼声,这个她是谁?居然就是我。素珊知道了该会多么伤心,她以为得到道藩完整的爱,实际上她仅只占了一部分。其余的部分呢,我反复地思考,啊!我的立场是不容动摇的。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如今回想起来,难怪道藩的订婚显得那么勉强,他是由朋友代替他去求婚的。朋友们看他太忧郁,太消沉了,开始为他担心,“天狗会”的老大谢寿康一再追问他,是不是他和素珊的感情受了挫折。他用惯常的表情回答,摇头苦笑。老大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代他到素珊家里去求婚,逼得急了,有一次,他脸上出现慷慨壮烈的表情,他庄严地向谢老大点了头。啊!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他是为了避免无法解脱的烦恼,决心用形式上的婚姻驱除他内心对我的爱慕。是的,在他来说,这是一次牺牲。处在当时的环境里,他不得不做这样的牺牲,因为我是悲鸿的妻子,而悲鸿却是他的二哥,他一直都在叫我二嫂。
谢寿康代表道藩,到素珊家里去求婚。这位未来的外交家果然不辱使命,办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外事交涉,素珊和她的父母都答应了。连我在内,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帮他筹备订婚筵席,典礼是在巴黎最负盛名的中国饭店杏花楼隆重举行的,那时我还以好友的身份,在他们的订婚筵席上向他们敬酒,祝福。
我懂了,看过道藩的信后我懂了,道藩在他的订婚筵席上醉酒失态,果然那是他内心苦闷的一次发泄。想起那一晚他不断地豪饮,大醉,狂歌,乱舞,使他的岳父连连地皱眉、叹气,我们以为那是他快乐欢欣的流露,谁知道他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啊,我心头涌起无端的烦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发生呢?道藩,我真为你担心,痛苦将如一面无形的巨网,永远永远地笼罩缠绕着你,你将如何挣扎,如何解脱?
我祷祝上苍,愿我们早早恢复从前纯洁而正常的友谊,我愿道藩赶快想一个方法,不再为我动情,或者是,赶快把我忘记!
在我这间三层楼上的小房里,那架租来的钢琴上如今空无一物,然而脑海里却出现了一幅色调生动和谐的画面。就在钢琴的顶端,曾经有过一只朱砂的花瓶,插了几枝芬芳馥郁的白玫瑰。这幅回忆中的画面使我无法不想到道藩,那一天,我到他的住处,看见他房里有那么一个殷红可爱的朱砂瓶,我盯着它说:
“这个瓶子真好看。”
“是一位朋友寄存在我这里的。”他说。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借用几天。”
于是,他很快就把它送来了。他双手捧着插好白玫瑰的朱砂瓶,神情是那么样地虔诚和庄重。当我想到他曾捧着瓶与花走过大街小巷,步上曲折的楼梯,一直送到我的房里,我承认,我无法不为之感动——每一件与我有关的事情,他总处理得如此周到,充分表现出他对我的恳挚。
第三章
我很忙了。
因为玛库力埃斯举办的东方民族游艺会,他早就通知过我,游艺会的主要节目是交际舞。
我不会跳舞,同时我也没有合适的舞衣。悲鸿回国以前,由于他对生活从不过问,对家务向来不理,我要管家,要烹饪,要洗衣打扫,还要学音乐,练提琴,忙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我没有工夫学跳舞,参加交际应酬。他一走,我就轻松多了,为了应付迫在眉睫的难题,我每天到舞蹈学校去临时抱佛脚,学几种舞步。此外,我还要做一件晚礼服,我买了水红色的绸料,由李琦小姐和袁浚昌太太帮我,我们三人通力合作,缝制了一套中国式的短袄长裙,衣服和裙子的边缘,钉上了闪闪发光的珠钻花边。
于是,我参加了一次热烈狂欢的晚会,衣香发影,冠盖云集,我们跳舞,谈天,通宵达旦,尽兴而散。休息够了以后,我写信给道藩,告诉他那一夜的盛况,因为他如果不是要去意大利观摩名画,凭吊古迹,他也会出席这一次盛会的。
我学会了跳舞,邀请便纷纷而来,我仿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在,不闻厨房的油烟味,不见成堆的脏衣服,代替的是华丽宽敞的厅堂,悠扬动人的音乐,鲜花美酒以及男士们的赞美和阿谀。
一天早晨,我在房门口的地上发现了一封信,捡起来拆看后,觉得很惊异,因为那是玛库力埃斯写给我的。他想邀我去看一场电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应付,拿着信去找老大谢寿康,他看完信便沉下了脸,神情紧张地说:
“这怎么可以!”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你回封信给他,告诉他你没有时间,无法奉陪,而且,从此以后请他不必再来找你。”
我立刻照办,与此同时,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以后尽量减少交际应酬的次数。
道藩从意大利回到巴黎,不久便乘船回国去了,我希望他永久保持宁静的心情,而我,也因此如释重负,舒了一口气,如今,总算是一切恢复正常。
悲鸿回国不久,我生了一场病,进医院割除盲肠,开刀后,整日不停地呕吐,一连十几天不能进食。据医
生说我是怀孕了,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星期,再回到寓所卧床休养,朋友们虽然热诚地照料我,但是客中染病,实在是太痛苦了。而且,既已有了身孕,还是赶快回国的好,于是我写信告诉悲鸿,请他寄旅费来,让我回国。悲鸿回信同意了我的要求,可是他寄来的旅费不够,等我在上海教书的父亲再寄了三百法郎,我才押运着大件小件的行李,从巴黎经过马赛,搭上远航东方的法国客轮——一次孤单而迢远的海上旅程。
到新加坡,我深切地体验了失望的滋味,悲鸿早就和我约定,他将在新加坡等我的船到,然后一同回国。我把“一同回国”看得相当重要,因为十年前我和他悄然地离家出走,曾使我的父母受尽了冷嘲热讽,以及困扰和打击。在欧洲一住就八年,悲鸿在艺术造诣上已经有所成就,虽然还说不上什么载誉归国,但是,两个人一道回家,多少可以冲淡一些人对我们的“批评和讥诮”。因此,我在船抵新加坡时,一直站在甲板上凭栏眺望——咦?我找来找去怎么看不到他呢?
一会儿,好友黄曼士夫妇挤上船来接我,递给我一封悲鸿的留书。啊,原来他等不及了,他已经先回上海去了,理由是为我布置一个新家。
我仍独自一人到达上海,至于新家,却在一个月后才搬进去,我的父母、弟弟,和悲鸿的弟弟,一齐搬来和我们同住。起初,生活过得很不安定,并且还欠了债,后来,悲鸿出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我们才算有了固定的收入。就在这年年底,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我的儿子伯阳诞生。结婚十年,才做母亲,我把全部精神和心力都搁在孩子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