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2版)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政治理论,
作者: 邓淑华,谢海蓉编著
出 版 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2页数: 27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80556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成就及经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及部分阅读文献资料等。
本书可作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老师、学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第二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及其影响
第三节苏联改革历程与解体的经验教训
第四节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果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第三节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
第一节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中国
第六章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节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第三节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
阅读文献
共产党宣言
论十大关系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源远流长,如果从社会主义包括的最一般的内涵,即追求一种理想社会制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与古代理想社会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作出了初步的然而是科学的回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胜利指南。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东方古代理想的社会观:
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争取公平、和谐、富裕、自由的生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人们很早就开始并一直进行着“消灭一切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探索。中国的“大同”理想可以说是东方古代理想社会观念之集大成,是人们对理想社会思考的主线。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已经提出“大同”社会观。“大同”一词,始见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礼记-礼运篇》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作者在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共同富裕、普遍和谐的社会。“天下为公”,财产公有,是这个社会的最高原则;政治上开明公正、选用能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敬,共同参加劳动;社会秩序稳定,盗贼不作,战争不起,和睦共处。所有的这一切,都由人的高尚道德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