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困境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美〕卡洪著,王志宏译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50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005375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论点是,现代文化沿着主体主义的路线向前发展,这种发展已经导致在文化当中存在着心理学的自恋的对应物一哲学的自恋。人类文化活动的内在价值已经丧失了。现代世界观的思想基础已经遭到了破坏。
本书被誉为1940年代《启蒙辩证法》出版以来最富于原创性的现代西方文化哲学著作。作者借助于心理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理论以及历史学家的理论,审慎地得出主体性和自恋的观念。论证的核心是通过对于笛卡尔和康德以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进行一丝不苟的分析得来的。作者有志于创造一种非主体主义的自然主义形式的文化。他的洞见得益于弗洛伊德、费尔柏恩、温妮科特、科胡特、塞内特、拉希、霍克海默、阿多诺、杜威、卡西尔、昆德拉和巴什拉。
作者简介
劳伦斯E.卡洪,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著有《公民社会》、《哲学的终结》等。
目录
序言:困境
致谢
导论:现代性、哲学和文化
现代性论争
作为一种文化过程的哲学
第一部分主体和对象的动力机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一章主体主义和先验的综合
主体主义无孔不入
主体主义——先验的综合
第二章打造新的立场:笛卡儿
二元对立
先验之桥
第三章重铸综合:康德
认识的两种秩序
使两种秩序联姻
第四章哲学的自恋和主体主义的极端化
主体主义的财富
自恋的精神动力学概念
哲学的自恋
哲学自恋的辩证法
第五章没有对象的主体主义:胡塞尔
胡塞尔后期著作的理论构架
《笛卡儿式的沉思》中主体间性的失败
放浪不羁的自我
胡塞尔和萨特
现象学诸谜题
结论
第六章没有主体的主体主义: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的理论框架
此在和展开状态
列维纳斯和此在的空虚性
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的坍塌
结论
第二部分现代性理论
第二部分引言
第七章启蒙和自恋:阿多诺、霍克海默和拉希
辩证理论
理论中的瑕疵
第八章文化理论和反文化的兴起
文化视野与辩证的视野
文化主体主义和反文化
第三部分文化维度
第三部分引言
第九章反文化和所谓的哲学死亡
主体主义的局限性
反文化的哲学
后现代主义
第十章文化的形而上学:一种多元主义——自然主义的观点
完整性和关联
文化的概念
文化和心灵:温尼科特、卡西尔和杜威
文化和自然
后记:人道主义、民主和文化
楼梯上的纳粹军靴
反文化和美国式民主
并非墓志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书摘插图
导论:现代性、哲学和文化
作为权宜之计,可以把现代性定义为阐释的观念、原则和类型,这些观念、原则和类型跨越从哲学到经济学的全部范围,种类繁多,歧异纷呈,自16世纪一直贯穿整个20世纪,西欧、中欧和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越来越察觉到自身奠基于它们之上。
想要为现代性确定一个历史的起点是不可能的。自16世纪一直到整个19世纪,每一个世纪都可以而且曾经被命名为第一个“现代的”世纪。例如,哥白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现代性的奠基石,它可以追溯到15世纪,而号称是现代政治的精髓的民主政府,直到最近才成为西方政治中居主宰地位的形式。
但是确定起点的困难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让人灰心丧气。在目前关于现代性本性的如火如荼的争论中,起点的选择往往依赖于认为哪些原则构成了新近的现代性,也就是说构成了19世纪晚期的文化。这是因为,关于现代性本性的论争的基本主旨在于查明,如今现代性在理解它的过去之后向前往何方伸展;此外,还因为现代性概念是在如下这样的信念上确定的:我们是其内容相对协调一致的现代西方观念遗产的继承人。现代性这个概念倘要言之成理,我们就得接受以下这个观念,即现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部分展示了或者说已经展示出了某种共同的类型或趋势;譬如,通技术控制自然、民主、民族国家的至高无上性、现代科学、世俗化以及人道主义等统统以某种方式粘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复合体,而他们的差异和所谓的矛盾则可以忽略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