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上中下)中文世界第一套《三国志》白话全译本
分類: 图书,历史,史料典籍,
作者: (晋)陈寿 著,王静芝 等译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114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28578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文世界第一套《三国志》白话全译本。
台湾著名学人王静芝主持,辅仁大学等十一位知名教授历时三年始成。
插图珍藏本,文言文和白话文上下一一对照,方便阅读。
信、达、雅之译文,畅销台湾数十年。
“普及中华文化、体认国学精义”之力作。
内容简介
晋人陈寿撰《三国志》,是史学名著之一。读史的人,于正史必先读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因这几部书于史料、创例、文笔,各有其超越之处。在陈寿之前,在魏国已有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吴国有韦昭《吴书》,但本书一出,其他三国诸史尽废。
《三国志》一书,更因罗贯中所作小说《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为大众所关心。《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为了情节和个人好恶皆与正史有不符之处。如对曹操的丑化,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神化,故鲁迅先生曾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之许多人由《三国演义》而及《三国志》。但由于文字上的滞碍而减少了兴趣。乃致想读的人很多,而真正读下去又颇为费时费力。
正基于这一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辅仁大学王静芝先生的主持下,台湾十一位知名学者,历时三年将《三国志》译成白话文,成为中文世界最早的一部全译本。译者皆为名家,国学功底深厚,译文深得严几道之“信、达、雅”之要旨。此次在国内出版,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将文言文附上,利于读者对照阅读。
本书能让广大读者窥知三国正史的记载;也能帮助读《三国志》原书的人,作为文言对照之用,以增高阅读古书的能力;至于多数人读过《三国演义》,因而想参照一下正史如何记载的,这一部书可以给予相当满意的答案,这里有每一个三国重要人物的传,译成白话以后,有如三国人物故事。读了之后,更可以了解罗贯中如何据此穿插演义而成为精彩的小说了。
概而言之,这部书的特点有三:一者,能让广大读者不必读《三国志》原文,也可窥知三国正史的记载;二者,这部书也能帮助想读《三国志》原书的人,作为文白对照之用,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三者,至于多数人读过《三国演义》,因而想参照一下正史的记载,流畅、精准之译文可以给予读者相当满意的答案。这里有每一个三国重要人物的传,译成白话以后,有如三国人物故事。渎了之后,更可以了解罗贯中如何据此穿插演义而成为精彩的小说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 中国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时好学。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因不愿曲意阿附当朝权宦黄皓而屡遭谴黜。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陈寿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到排挤非议。陈寿以才学成名,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范頵评价其为:“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译者简介
王静芝,原名大安,以字行,号菊农,笔名王方曙,晚号龙壑,1916年生于沈阳,长于北平。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并从启功教授学书画。抗战内徙重庆,又从沈尹默先生学书法。胜利返北平,归沈阳,任公职,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来台湾,任职教育界,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暨台湾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暇从事写作和书画。荣退后,获聘为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2002年归道山,享寿八十七岁。学术著作有《诗经通释》、《经学通论》、《韩非思想体系》、《国学导读》、《剑南诗稿族友考》、《国学概要》等。《韩非思想体系》一书获中山学术奖。
吴颐平,本名铁俊,字颐平,1912年生于北平,1932年毕业于北平平民大学国文系。同年获聘为北平辅仁大学附中教员,次年又兼任北平盛新中学国文及史地教员,皆因参加抗战而离职。1944年担任重庆天主教文化协进会秘书,1946年担任南京天主教总主教公署秘书,后随政府来台,任教于台南师范学校,教授国文与英文。1948年旋返大陆,来年赴香港,相继于香港天主教神哲学院、香港圣若瑟中学任教。1961年再次来台,先至高雄道明中学任教职,来年北上,受聘为台北辅仁大学文学院秘书,直至退休。其间先后担任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著有《范蠡述评》、《比喻选择》、《苏东坡尚友陶靖节》、《陶靖节与慧远》、《论语中之财富观》、《萧统与陶渊明》等。
汪惠敏,安徽省绩溪县人,1949年生。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历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著有《史记政治人物述评》、《南北朝经学初探》、《三国时代之经学研究》、《宋代经学之研究》、《何晏论语集解考辨》等。
傅试中,河南省固始县人,1920年生。北平辅仁大学国文学系毕业,曾任北平私立汇文中学国文教师及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国文教师,其后转任淡江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专长为古典诗、词、曲等。著作有《周姜词异同之研究》、《两宋承先启后之二词人──清真、白石词之比较与分析》、《白石词启后之研究:南宋》等。1986年自辅仁大学退休,1996年逝世。
王初庆, 1943年生,安徽舒城人,辅仁大学文学硕士,历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学系所主任,现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侧重于《春秋》学、中国文字学与《韩非子》,著有《中国文字结构析论》、《中国文字结构析论──六书释例》、《春秋左传杜氏义述要》、《读〈韩非子〉杂记》。
黄湘阳,湖北省大冶县人,1945年生。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曾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主任秘书、进修部部主任,现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辅仁大学推广部主任。著有《由郑庄公军事杰出原因论其成败得失》等。
王金凌,广东省丰顺县人,1949年生。辅仁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辅仁大学主任秘书,现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先秦学术、魏晋玄学、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佛学等。著有《刘勰年谱》、《〈文心雕龙〉文论术语析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古篇及六朝篇、《论易系辞中阴阳与乾坤的冲突及其转折》等。
齐晓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双渐与苏卿故事研究》、《抛绣球选婿故事的模式与意义》、《榜下脔婿的真与幻》、《明清之际选婿小说戏曲的模式与成年礼》、《相如文君故事义蕴析论》、《明清时期的潘金莲戏曲》、《明清戏曲中与屈原相关剧目考》、《〈插科〉考》、《元杂剧中科诨的类型》、《元杂剧〈汗衫记〉的嘲弄与谐趣》、《元代公案剧的基型结构》、《由窦娥故事的嬗变观金锁记》、《清宫大戏〈昭代箫韶〉初探──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的舞台艺术》、《台湾近五年博硕士论文宋词研究概况》等。
林明德,1946年生,台湾省高雄县人,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现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晏几道及其词》、《金元文学家小传》、《唐诗的境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草原文学》等书。
包根弟,1941年生,浙江省定海县人,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毕业,曾任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2007年2月退休,现任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笺释》、《词选》、《姜白石词研究》、《元诗研究》、《陶渊明的儒家思想》等书。
李毓善,山东平度县人,1939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现任私立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苏舜钦研究》、《汉高祖本纪》、《史汉异同考》。
王令樾,1948年生,山东诸城县人。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历代连珠评释》、《纬学探原》、《文选诗部探析》等著作。
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睿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卷五 魏书五 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绍
子谭
子尚
袁术
刘表
卷七 魏书七
吕布
张邈
陈登
臧洪
陈容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渊
张燕
张绣
张鲁
卷九 魏书九
夏侯悖
韩浩
史涣
夏侯渊
曹仁
弟纯
曹洪
曹休
子鳖
曹真
子爽
羲
训
何晏
邓飏
丁谧
毕轨
李胜
桓范
夏侯尚
子玄
卷十 魏书十
苟或
子恽
孙彪
孙霬
苟攸
贾诩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涣
张范
弟承
凉茂
国渊
田畴
王惰
邴原
管宁
王烈
张臶
胡昭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琰
毛玠
徐奕
何夔
邢颙
鲍勋
司马芝
子岐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
子毓
华歆
王朗
子肃
孙叔然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昱
孙晓
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
刘放
孙资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馥
司马朗
梁习
张既
温恢
贾逵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峻
苏则
杜畿
子恕
郑浑
仓慈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辽
乐进
于禁
张邰
徐晃
朱灵
卷十八 魏书十八
李典
李通
臧霸
孙观
文聘
吕虔
许褚
典韦
庞德
庞清
母娥
阎温
张恭
恭子就
卷十九魏书十九
任城威王彰
陈思王植
萧怀王熊
卷二十 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
丰愍王昂
相殇王铄
邓哀王冲
彭城王据
燕王宇
沛穆王林
中山恭王衮
济阳怀王玹
陈留恭王峻
范阳闵王矩
赵王斡
临邑殇公子上
楚王彪
刚殇公子勤
谷城殇公子乘
郿戴公子整
灵殇公子京
樊安公均
广宗殇公子棘
东平灵王徽
乐陵王茂
(以上武帝子)
赞哀王协
北海悼王蕤
东武阳怀王鉴
东海定王霖
元城哀王礼
邯郸怀王邕
清河悼王贡
广平哀王俨
(以上文帝子)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粲
徐斡
陈琳
阮瑀
应玚
刘桢
应璩
应贞
阮籍
嵇康
桓威
吴质
卫觊
潘勖
王象
刘廙
刘劭
缪袭
仲长统
苏林
韦诞
夏侯惠
孙该
杜挚
傅嘏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阶
陈群
子泰
陈矫
徐宣
卫臻
卢毓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洽
常林
杨俊
杜袭
赵俨
裴潜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暨
崔林
高柔
孙礼
王观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
杨阜
高堂隆
栈潜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宠
田豫
牵招
郭淮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邈
胡质
子威
王昶
王基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凌
令狐愚
毌丘俭
诸葛诞
唐咨
邓艾
州泰
钟会
王弼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方技
华佗
吴普
樊阿
杜夔
朱建平
周宣
管辂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
鲜卑
东夷
夫馀
高句丽
东沃沮
挹娄
濊
韩
倭
卷三十一 蜀书一二牧
刘焉
刘璋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备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禅
卷三十四 蜀书四二主妃子
先主甘后
先主穆后
后主敬哀张后
后主张后
刘永
刘理
后主太子璿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
子乔
瞻
董厥
樊建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羽
张飞
马超
黄忠
赵云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
卷三十 魏书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 二牧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
卷三十五 蜀书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
卷六十 吴书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媒体评论
概而言之,这部书的特点有三:一者,能让广大读者不必读《三国志》原文,也可窥知三国正史的记载;二者,这部书也能帮助想读《三国志》原书的人,作为文白对照之用,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三者,至于多数人读过《三国演义》,因而想参照一下正史的记载,流畅、精准之译文可以给予读者相当满意的答案。这里有每一个三国重要人物的传,译成白话以后,有如三国人物故事。渎了之后,更可以了解罗贯中如何据此穿插演义而成为精彩的小说了。
——王静芝
书摘插图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太祖武皇帝,沛国(汉国名,有今河南、安徽东部、江苏北部一带地)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初相国曹参的后裔。当汉桓帝在位时候,宦官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有养子曹嵩,为曹腾的嗣子。曹嵩官至太尉,但没有人能知道曹嵩的身世出生本末。曹操便是曹嵩的亲生子。
曹操年少时便十分机警,有权谋,有心计,而任使意气,行豪侠之事,放荡不拘,不事生产行业,故当时人未加重视。惟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二人,以为曹操为人,不同于众人。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除非名高一世的才能之士,不能救天下;我看能安定天下的人,就是你了!”曹操年二十时,举孝廉,为郎官。除洛阳北部尉,迁为顿丘令。后被征,拜为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曹操拜骑都尉,领兵征讨颍川黄巾贼。后迁为济南国相。济南国有十多县,各县长吏,多阿谀趋附朝廷贵戚,贪赃污秽,恶声传播狼藉。于是曹操上奏朝廷,免去其中八县长吏;禁绝已往风行多年的立祠奉祀,假借题目奢侈淫乐;将祀屋都毁废,淫祀之风,从此斩绝。奸邪之人,都逃窜于旁郡。本郡界内,一时肃清。过了很久,曹操被征还为东郡太守。曹操不肯就,称病辞职,归还乡里。
不久以后,冀州刺史王芬、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连结豪杰之士,密谋废掉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他们把这种密谋告诉曹操,曹操以为不妥,拒绝参与。王芬等后来事败。
金城郡(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边章、韩遂,杀了刺史郡守而叛乱,有兵众十余万。这件事使天下为之骚动。朝廷征曹操为典军校尉。这时正当汉灵帝崩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二人密谋诛除宦官,太后不以为然,不接受何进的计谋。何进乃召董卓入京,打算用董卓的力量胁迫太后。但董卓还没有来到,而何进先被宦官杀死。待董卓到,董卓废了汉帝,改为弘农王,而另立了献帝。京都大乱。董卓表奏曹操为骁骑校尉,想要和曹操相与计义行事。曹操见情势不对,便改易姓名,暗中潜行,东归乡里。董卓行文追捕。曹操出关,过中牟县,被亭长所怀疑。亭长逮捕了曹操,带见县令。县中也有人认得出他是曹操,但也假作不认识,向县令说解,因而释放。董卓于是杀了太后和弘农王。曹操到了陈留,散尽家财,纠合义兵,将要诛除董卓。冬十二月,开始起兵于己吾(今河南宁陵县),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次年,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兵众各有数万,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而曹操为奋武将军。
二月,董卓闻知众太守起兵,乃迁徙天子,改都城于长安。而董卓自己留驻在洛阳,烧毁了洛阳宫室。这时,袁绍屯兵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袁术屯兵南阳;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在邺。董卓兵强,袁绍等都不敢领先进兵。曹操说:“我们举义兵诛除暴乱,大众已经聚合,各位还有什么可疑惑的?以往假使董卓听到山东方面,起兵西向,他可以倚恃王室以自重,据守二周的险要之地,东向以治天下。虽然他是以无道而主政,可是还是足以为患。现在就不然了,他焚烧了宫室,劫持天子,迁徙都城,海内为之震动,不知如何是好,无所归向。这是天亡董卓的时候,一战就可以定天下,机会不可失去!”于是曹操便引兵西进,将要据守成皋。张邈派将卫兹,分兵随曹操西进。曹兵到荥阳汴水,遭遇董卓将徐荣,交战不利。曹操兵伤亡很多,曹操且被流矢射中,他所骑的马也受了伤。曹操的从弟曹洪,把自己所骑的马给曹操骑,曹操才得乘黑夜逃去。徐荣见曹操所率领的兵虽少,但能尽力作战,整天力斗不懈,因想酸枣一地实在不易攻下,便也引兵回去。
曹操到了酸枣,见各军兵来聚众有十几万人,每天饮酒集会,并不图谋进取,曹操便责难他们,因而为他们设谋说:“各位,听我的计划,现在我们应该由勃海太守袁绍,引河内之兵,到达孟津;酸枣有张太守邈、刘刺史岱、桥太守瑁、袁太守遗等军队,可守成皋,据敖仓,塞住辕、太谷,完全控制住各险要之地。由袁术将军率领南阳之兵,攻丹水、析州,入武关(三地皆在河南省内乡县),用以震动三辅(指长安、冯翊、扶风,今陕西中部地区)。但各军都应作高垒深壁,不要出战。多作疑兵,表示天下形势,正已造成各地豪杰联合围攻董卓之势,以顺应天下之心,诛讨逆贼。这样行动,成功的大势可以立时而定。目前各军已经仗义起事,但持犹豫态度而不前进,使天下人为之失望!我私下实为各位感到羞耻!”曹操虽这样说,张邈等还是不肯用曹操的计划。
曹操这时感到自己的兵少,便和夏侯惇等到扬州去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拨出兵众四千余人给曹操。曹操带着兵回来,行到龙亢,这些士卒多叛乱。到了铚、建平二地,又收得兵士千余人,于是进兵,屯于河内。
刘岱和桥瑁二人之间有仇怨,相互恨恶。刘岱竟杀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