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与香港传承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何志平,陈云根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版次: 1页数: 21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106040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民政事务局类似古代的礼部管辖的事务包括公民社会、地区行政、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及民生杂事。民政就是以赋权予公民社会的方法,协助民间做好宗教祭礼,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及自我管理以礼义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是“人文化成”的工作。 本书辑集了作者五年的文章与讲辞,不单是记录过去,也是展望将来。文章里面的理想与愿望既是公之于世也是自我勉励。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文化香港”、创意经济的思考、民胞物与等。
内容简介
民政事务局类似古代的礼部管辖的事务包括公民社会、地区行政、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及民生杂事。民政就是以赋权予公民社会的方法,协助民间做好宗教祭礼,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及自我管理以礼义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是“人文化成”的工作。身为局长我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不敢为天下先,功成而弗居使百姓皆谓“我自然”。是故五年民政之功业香港百姓视之为理所当然,今日文章留世。亦可辨我心迹。
辑集五年的文章与讲辞,不单是记录过去,也是展望将来。文章里面的理想与愿望既是公之于世也是自我勉励。《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倒是喜欢说:“今我来兮,杨柳依依。”冬雪过去在杨柳依依的季节再度整装出发。
作者简介
何志平,香港人。土生土长。妻子为息影女星胡慧中。十八岁,背着小提琴,远赴重洋。十六年间不断追求真善美。留美期间,接受音乐、人文科学、博雅教育和眼科医学训练,获医学博士及哈佛大学临床眼科院士;从事眼底病手术研究。1984年回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1988年晋升为眼外科讲座教授。1994年离开校园,悬壶济世,论政议政,积极参与社会事务。1997年香港回归,先后出任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特区政府临时市政局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等社会公职。2002年出任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民政事务局局长。任内制定并推行“双村长制”、“足球博彩规范化”等法律规章,推动香港各电视台固定播放国歌、“心系家国。短片及香港青年到内地寻根等国民教育活动,恢复“抢包山”、“龙舟国际比赛”等地方传统习俗,安排“神舟五号航天员访港”、“法门寺佛指舍利莅港”及“2004国家奥运金牌选手访港”、“亚洲文化合作论坛。等交流活动,协助申办2009年东亚运动会、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在港举行等事项。2007年离开特区政府,继续圆梦中华,再寻未完的人生诗篇。这本书,是五年公仆生涯的见证,也是半生情怀所系。
目录
序言:今我来兮,杨柳依依 何志平
鸣谢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个五十年——浅谈中国文化在香港的传承
从东亚现代性谈香港文化前景
要重视文化的“软实力”
发挥“一国两制”的文化力量
香港品牌——从声色香味到“一国两制”
香港与内地的进一步融合
国民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把香港建设成和谐社会
无为而治,王化天下——《道德经》与和谐社会
佛教与和谐社会
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构建“文化香港”
香港有没有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文化行政改革与公民素质
文化局的迷思
从文化交流到文化外交
从创意教育到创生教育
营造香港的艺术特色
善用文化空间激发市民创意
艺术自由与公共空间美学
营造文化荣誉感——谈香港文物保育政策
“钱跟艺术走”还是“艺术跟钱走”?——谈艺术资助政策
推动民间捐助振兴文化事业
慈善事业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公共图书馆功能再定位
博物馆——人文教育的媒介
创意经济的思考
创意工业——公共文化政策新视野
文化为“体”,工业为“用”
香港文化前景有赖创意工业
香港创意经济的发展战略
体验经济——第四类创意工业
民胞物与
华佗诞祝辞暨《送“SARS”文》
丁亥年新春酒会欢迎辞
从盂兰派米到中秋团圆
重阳家祭,仁民爱物
冬至大过年
抢包山的革新
祈天祝文
儒官礼治与神道设教
志莲净苑南莲园池开幕赞辞
庆祝佛诞大会暨浴佛典礼
神州和乐颂香江
元朗八乡元岗村梁氏宗祠重修开光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香港五四青年节
足球博彩规范化
新界乡村的双村长制度
香港协办奥运会马术比赛
本心报国思英东
秋月忆故人
盛世和钟颂
赋别离
附录:局长五年工作大事记(二○○二年至二○○七年)
书摘插图
三个五十年
探讨香港的文化前景,最少要具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视野。这一百五十年,不是指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的年数,而是以大约每五十年作为时间跨度,将香港的现代文化发展史划分成三部分。第一个五十年是一九○○年至一九五。年,那时候罗湖边境关禁未立,香港市民和广东一带的居民可以自由来往。这段时期,香港与内陆文化相连,香港一直发挥着向内地引进现代制度与文化思潮的角色。第二个五十年,是一九五。年至一九九七年(大约五十年),那是香港与中国内地隔断,独自展开现代化的过程,要到内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开始,香港才重新恢复对内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个五十年,是一九九七年之后的“一国两制”下的五十年,是香港与进行现代化的中国内地的融合期,是带着第一个五十年的故国感情与第二个五十年的现代化成就,作新时期的文化回归。香港到底是扶摇直上,还是急转直下,尽在此第三个五十年。可以说,香港的前途,香港的命运,一直都与中国的现代化连成一体,而两者之间的融会变化,就在我们,就在当下。
香港的现代文化,是讲求创新与实惠、敬重道义与正气的岭南文化,与强调自由、理性与实用的英美文化,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结合,获得突出的成就,但在提升和综合方面却嫌不够,论述上也有不足之处,在实践上虽算是成功,但不知成功在何处,仍未能成为稳固的文化价值体系。例如二○○三年的两宗人事——“SARS”(非典型肺炎)抗疫事件和几十万人上街示威,既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的安守本位、仁爱情怀,也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理性妥协。两者都是事出突然,但是大家目标一致,行事文明。
不论香港的事有多少不如人意之处,香港依然是一个文化奇迹,香港人的成就,是要花一百年时间才可以修成的中国现代化成果,值得我们去珍惜,更值得我们去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