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第2版)

分類: 图书,文学,戏剧,
作者: 张燕瑾主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470000版次: 2页数: 395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2219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在第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全书分史论与作品选两部分。史论部分点、线、面相结合,条理清晰地勾画出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线索与轮廓,着重对历代名作进行评析,简明扼要,时出新意,其中对戏曲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介绍,明确精当;作品选精心选取历代名剧名出,与史论部分相补充,使读者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学得生动而切实。本书适用于专升本教学,也适合本科选修课及各类自学者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基础上,综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全面修订而成的高等院校教材。
全书分史论与作品选两部分。史论部分点、线、面相结合,条理清晰地勾画出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线索与轮廓,着重对历代名作进行评析,简明扼要,时出新意,其中对戏曲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介绍,明确精当。作品选精心选取历代名剧名出,与史论部分相补充,使读者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获得生动而切实的感性认识。修订版在保持原教材知识结构不变前提下,史论部分,论析更为详细:增写相关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增加注释条文,补充了相关参考资料和原始文献等内容;同时每一章之后特别增补了“参考书目”,为学习者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路径。作品选部分,调整了作品篇目,对篇后释文做了修改和增补,并重新校对了原文。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及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教学,也适合其他各类自学者使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戏剧胚胎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
第三节 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
第二章 元杂剧概述
第一节 元杂剧的繁荣
第二节 元杂剧的形式
第三节 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第三章 杂剧班头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悲剧典范《窦娥冤》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天下夺魁《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与故事渊源
第二节 《西厢记》的人物与主题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第一节 历史剧《汉宫秋》、《赵氏孤儿》
第二节 婚姻恋爱剧《墙头马上》、《潇湘夜雨》、《倩女离魂》
第三节 公案剧与英雄传奇剧《陈州粜米》、《李逵负荆》
第六章 南戏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源流
第二节 高明的《琵琶记》
第三节 四大南戏
第七章 明代戏曲概述
第一节 明代戏曲的种类、特征与发展演变
第二节 明代杂剧
第三节 明代传奇
第八章 明中叶三大传奇
第一节 借绿林以吐气的反权奸戏《宝剑记》
第二节 爱情加兴亡的历史剧《浣纱记》
第三节 当代政治时事剧《呜凤记》
第九章 汤显祖与临川派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著作与思想
第二节 以情反理的《牡丹亭》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第四节 临川派其他剧作家
第十章 沈璟与吴江派
第一节 沈璟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沈璟的戏曲创作
第三节 沈璟的曲学理论及“汤、沈之争”
第四节 吴江派其他剧作家
第十一章 清代戏曲概述
第一节 清代社会与文化
第二节 清代戏曲的分期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清代前期剧作家
第四节 清中叶昆曲的衰落与地方戏的兴起
第十二章 李玉、李渔等由明入清剧作家
第一节 苏州派剧作家中的翘楚——李玉
第二节 苏州派其他剧作家
第三节 李渔的戏曲理论与著作
第十三章 洪昇与《长生殿》
第一节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李杨故事的文人诠释与《长生殿》的创作过程
第三节 《长生殿》的主题意蕴
第四节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第十四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第十五章 近代戏曲
第一节 传奇、杂剧的嬗变
第二节 地方戏及京剧的发展
作品选
窦娥冤(关汉卿)
望江亭(关汉卿)
第三折
单刀会(关汉卿)
第四折
西厢记(王实甫)
第三本 第二折
第四本 第二折
第四本 第三折
汉宫秋(马致远)
第三折
岳阳楼(马致远)
第一折
赵氏孤儿(纪君祥)
第二折
第三折
梧桐雨(白朴)
第四折
墙头马上(白朴)
第二折
潇湘夜雨(杨显之)
第三折
李逵负荆(康进之)
倩女离魂(郑光祖)
第二折
琵琶记(高明)
第二十出
宝剑记(李开先)
第三十七出
浣纱记(梁辰鱼)
第四十五出
中山狼院本(王九思)
四声猿(徐渭)
狂鼓史渔阳三弄
歌代啸(徐渭)
牡丹亭(汤显祖)
第七出 闺塾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二出 寻梦
博笑记(沈璟)
第五出 乜县丞竟日昏眠(上)
第六出 乜县丞竟日昏眠(下)
玉簪记(高濂)
第十六出 弦里传情
第二十三出 秋江哭别
娇红记(孟称舜)
第四十五出 泣舟
燕子笺(阮大铖)
第三十八出 奸遁
清忠谱(李玉)
第二十二折 毁祠
千忠戮(李玉)
第十一出 惨睹
十五贯(朱皬)
第十八出 廉访
风筝误(李渔)
第二十八出 逼婚
长生殿(洪昇)
第二十二出 密誓
第二十四出 惊变
桃花扇(孔尚任)
第七出 却奁
续四十出 余韵
雷峰塔(方成培)
第二十六出 断桥
打渔杀家(无名氏)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戏剧胚胎
一、古剧的起源
“戏曲”包括前述言语、动作、歌舞三种要素,而其最根本要素无疑是装扮表演。据此探讨戏曲或戏剧起源,则可以上溯至先秦上古时期。装扮表演植根于人的模仿本能,而模仿作为人的一种天性,应与人类的起源同始共生。《墨子.耕柱篇》有“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的话,说的是小孩子“戏效为马”的现象。儿童自发的模仿行为实为人类幼年同类行为的缩影。人的模仿本能最先在劳动生存经验的积累传授中得到开发和锻炼,譬如先民对狩猎与战争等基本生存活动的教习演练,就都是靠模仿来进行的。根据字源学的研究,“戏”字从戈,本义为虚拟的战斗演习。人类的早期模仿行为还仅是劳动过程的延伸,当然不是我们今日所说的戏剧,但却是戏剧发生的深在根基。只有当这种模仿行为进一步发展,体现于娱乐性的歌舞和宗教性的祭祀等纯精神活动时,才具有了戏剧的因素。《尚书。舜典》记载黄帝时典乐官夔的自述,有“予拊石击石,百兽率舞”的话。抹去儒家经典的神化色彩,这里其实是对原始猎人披着兽皮或是戴上兽头面具跳舞场面的记忆。无论这是狩猎前对于收获与平安的祈祷,还是劳动结束之后的庆典,建立于模仿本能之上的装扮表演的特征是完全可以确认的。
二、巫觋与祭祀
原始宗教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产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巫术活动。掌握巫术的人叫巫觋,在楚文化中又叫灵或灵保,都是专司人神之间进行对话与沟通的神职人员。巫为女性,觋为男性,与后世农村跳大神的神婆、神汉相当。巫觋职在“以舞降神”(《说文解字》),一般具有双重身份,一重是代人向神祷告祈福,一重是代神发言,给人以指示或警诫。以后一种身份进行的其实就是代言体的化身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