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理论,
作者: (英)约瑟夫巴特勒著,闻骏译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31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70604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自然神论是17世纪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宗教思潮,它在17、18世纪具有理性精神和自由思想的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影响甚巨,并且从英国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根源。自然神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强调宗教信仰的理性根据,如果说16世纪宗教改革的显著特征是用信仰的权威来取代教会的权威,那么17世纪自然神论的显著特征就是用理性的权威来取代信仰的权威。自然神论构成了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上帝与牛顿之间的重要中介,它是理解西方社会从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向一个理性精神勃兴的文化环境过渡和转化的关键。这套“自然神论译丛”将和转化的关键。这套“自然神论译丛”将对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者的经典著作和资料汇编进行系统J性的翻译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瑟夫巴特勒(Joseph Butler,1692~1752)于1736年发表的宗教哲学名著,也是他本人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位非自然神论者,巴特勒能在自然神论发展史上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正是缘于他所撰写的这部著作。本书是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发展的巅峰时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对自然神论加以深入反思和批判的著作。巴特勒在该书中通过对类比的深入研究,对构成自然神论思想根据的、基于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之上的经验理性(自然理性)提出了他本人的崭新理解。他的本意是想把启示宗教也建立在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的牢固根基上,正如同与他同时代的那些自然神论者所做的那样。但他的这一做法恰恰揭示出了经验理性(自然理性)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因而,本书成为了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直接刺激了休谟对自然神论的毁灭性打击和批判,进而导致了近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基础由知识论转向道德论的重大转向。巴特勒的宗教思想和他的这部著作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十五章,两部分各章节内容相互对应,章节排列较为对称。此外,正文后还附加有作者的两篇论文——《论人格的同一性》和《论德性的本质》,以及由本瑟姆博士起草并由巴特勒主教亲自修订的全书索引。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论自然宗教
第一章论一种来世生活
第二章论上帝通过奖赏和惩罚所施行的管治;尤其是后者
第三章论上帝的道德管治
第四章论一种暗含了考验、困难和危险的考察状态
第五章论意欲实现道德法则和道德进步的一种考察状态
第六章论被看做是影响实践的必然性观点
第七章论作为一种未被完全领会的体系和结构的上帝的管治
结论
第二部分论启示宗教
第八章论基督教的重要性
第九章论反对一种被看做是奇迹般的启示的被假定的推断
第十章论启示的评判及对其加以反驳的看法的可信性
第十一章论作为一种未被完全领会的体系或结构的基督教
第十二章论基督教的特殊体系:一个中保之委派以及他对这个民办的拯救
第十三章论在启示中普通性的缺乏以及在有关它的证据中的被假定的缺陷
第十四章论有关基督教的特殊的证据
第十五章论针对依据自然类比对宗教的论证可能产生的反驳
结论
论文I论人格的同一性
论文II论德性的本质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论自然宗教
第一章论一种来世生活
一些奇异的困难被人们提出,这些困难暗含在有关我们此生的和来世的,或者在有关任何两个相继时段中的存在概念的个体或有生命的能动主体的同一性问题之中。但是这里所要讨论的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相关,让我们来考虑什么是自然类比,我们所经历的一些变化,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在没有被毁灭的情况下我们可能经历的东西(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关于死亡可能或不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有它是否不依据这样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可能性中我们能够在这些变化中幸存下来,并且在一种具有生命和感知能力的将来状态中存在。
I.从我们以一种无法改变的不完善的婴儿状态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并从这种状态中达到成年时期的这一事实中,我们发现,相同的受造物、相同的个体可以凭借在它们存在的某一时期所具有的、非常不同于在另一时期被赋予的有关享乐与受苦的行为能力,而在不同程度的生命和感知能力中生存,这一点是在我们自身种族中的一种普遍自然法则。并且在其他受造物中也拥有相同的法则。由于在出生时(将不能再往前追溯)和处于成熟时期它们的能力与生命状态的不同,幼虫变成苍蝇并由于这种变化导致它们活动能力的巨大提升,小鸟和昆虫破开它们所栖居的蛋壳并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获得新的栖居场所并发现了自身被安置的新的活动领域。这些都是这一普遍自然法则的实例。于是动物的所有的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变化这里都被纳入进来加以考虑。然而我们自身先前在子宫内和婴儿期所处的生存状态几乎与我们现在在成年时期所处的状态截然不同,以至于可能会认为这是两种生命状态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