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
分類: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客家文化,
作者: 陈世松主编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1字数: 370000版次: 1页数: 319印刷时间: 2005/09/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5707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客家区域文化丛书之一,以历史上的“历史客家”为论述对象,不拘泥于今天的行政区划,从四川客家的移民历史、分布地区、创业贡献、民俗文化、杰出人物等各方面描述了四川客家人在开发西部所留下的光辉的历史见证,表现了四川客家人创业的开阔心态和磅礴气势,介绍了四川客家在客家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及文化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上的“四川客家”为论述对象,不拘泥于今天的行政区划。
在天府之国的心腹地带,生息着一支保留着浓郁的客家风俗习惯,至今仍操着一口被称为“土广东”方言的客家民系。四川客家人的主体来源,大多可以追溯到清初那场大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客家人从共同生活的家园——闽粤赣边区,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定居下来以后,和其他移民一样,互相以省籍相区分。
作者简介
陈世松,生于1940年,四川三台人。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曾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蒙元史、四川地方史、移民史与客家文化研究。主要学术代表作有:《余玠传》、《蒙古定蜀史稿》、《宋元战争史》(合著)、《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元朝卷)、《天下四川人》,主编《四川通史》、《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丛书》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四川客家的发现与探索
一、民国时期四川客家的发现始末
(一)罗香林对四川客家的阐述
(二)钟禄元对成都东山客家的报道
(三)一个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四)董同龢的客家方言经典之作
二 、近50年来对四川客家的探索过程
(一)催生阶段
(二)轰动阶段
第二章 移民潮中的客家方阵
一、客家大本营的外迁热潮
(一)客家人入川溯源
(二)客家人迁川前奏
(三)客家人迁川动因
(四)客家人迁川路线
二、西进大潮中的后起之秀
(一)志向高远,意气风发
(二)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三)卓然超群,不让须眉
第三章 巴山蜀水客家人
一、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及数量
(一)四川客家的分布
(二)四川客家人的数量估计
二、“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
(一)成都东山客家方言聚居区
(二)川中荣、隆二昌客家聚居区
(三)川北客家大县——仪陇县客家聚居区
(四)沿江客家居住区
(五)偏处西南一隅的西昌客家聚居区
(六)客家散居区
第四章 再造四川 大显身手
一、 向巴山蜀水进军
二、 开疆拓土创基立业
(一) 随意插占与佃地垦殖
(二)依亲落脚,勤劳致富
三、奋发图强耕读传家
(一)不作株守,力求乐土
(二) 耕读传家,致富扬名
(三) 奖助优学,办学育才
第五章 传薪播火 开拓进取
一、农耕技术的创新
(一)垦复荒地,开辟梯田
(二)开筑塘堰,兴冬水田
(三)深挖碎打,精耕细作
(四)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五)客家人是四川种庄稼的高手
(六)种花植榕,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二、 新型经营模式的缔造
(一)发达的农田租佃关系
(二)土地买卖大部分转到了移民手中
(三)农产品商品化经营
三、 促进工商业繁荣的贡献
(一)手工业、矿冶业的发展
(二)移民善贾,城乡繁荣
(三)行帮、商帮与会馆
第六章 四川客家与移民会馆
一、四川会馆源流、分布与类型
(一)四川会馆的源起与流变
(二)四川会馆的分布
(三)四川会馆的类型
二、清代四川的会馆建筑
(一)成都会馆建筑群
(二)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
(三)自贡会馆建筑群
三、清代四川会馆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功能
(一)清代四川会馆的组织形式
(二)清代四川会馆的社会功能
第七章 四川客家的姓氏与宗族
一、四川客家姓氏
(一)四川客家姓氏概况
(二)四川客家姓氏的基本特点
二、四川客家宗族
(一)四川客家宗族的构成
(二)四川客家宗族的功能
(三)宗族经济与管理
三、四川客家宗祠
(一)宗祠的设置
(二)宗祠类型与建筑
(三)宗祠文化
第八章 四川客家民俗文化事象
一、物质生活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用
二、民俗风情
(一)岁时节庆习俗
(二)信仰崇拜习俗
(三)婚丧嫁娶习俗
三、山歌传说
(一)民歌
(二)儿歌
(三)传说
第九章 客家方言与巴蜀文化
一、四川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四川客家方言的流行情况
(二)四川客家话的分布
二、四川客家方言的基本特点
(一)四川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二)四川客家话的词汇特点
(三)四川客家话的语法特点
三、客家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现象
(一)从猪、牛的名称看移民文化的特征
(二)客家方言中反映的生殖、生育观
(三)客家方言民俗语言现象反映的生命生长意识
(四)客家方言民俗语言现象反映的民间信仰
(五)客家方言民俗语言现象反映的客家妇女的孝慈品德
(六)客家方言反映的其他文化内容
第十章 四川籍杰出的客家人物
一、政治军事界
(一)共和国元帅朱德
(二)变法维新志士刘光第
(三)“收功弹丸”的大将军彭家珍
(四)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
(五)辛亥西昌首义志士张耀堂
二、科技文化界
(一)当代文豪郭沫若
(二)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
(三)梓州诗人谢绪岷
(四)“厚黑教主”李宗吾
(五)现代天文学家刘子华
(六)土壤农化科学开拓者彭家元
三、妇女界
(一)红灯女杰廖九妹
(二)朱德母亲钟太夫人
四、四川籍名人的客家情缘
(一)著名学者杨升庵
(二)国画大师张大千
(三)世纪伟人邓小平
第十一章 面向现代化的四川客家
一、崛起中的四川客乡
二、融入城市化的成都沙河客家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四川客家的发现与探索
四川客家人在当地被称为“土广东”。在他们头上冠上“客家人”的名号,并且正式向外宣传报道,则是见诸后来文化人的一些著述之中,说起来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发现”历程与探索经过可以追溯。
一、民国时期四川客家的发现始末
民国时期(1912~1949)是客家问题开始引起世人关注,并且逐渐成为遍及海内外热潮的年代。当时远离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和客家热潮漩!涡中心的四川,是否有客家人存在?他们又是如何被外界发现认识的?
(一)罗香林对四川客家的阐述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宁新镇水楼村下石陂窝人。l932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由于受其先父朱师扬教授的影响,于1928年秋辑录客家歌谣《粤东之风》后,即有意于研究客家与客家文化。名师陈寅恪引导他从客家族谱人手进行研究,李济传授给他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并现场取出人种测量器,对罗香林的头部进行测量,测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罗香林从1930年开始着手征集客家谱乘,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事》。1932年5月之前,他完成了《家谱族牒中客家之源流》的搜集。同年9月,罗香林离开清华大学后,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不久,罗香林接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顾颉刚、洪煨莲的委托,专门编辑《客家史料丛刊》。他一面与北平协和大学解剖学教授史蒂芬生一道,每天到驻广州的教导师第一团团部,对士兵进行现场测验;另一方面,则广泛搜集族谱等客家文献资料。1933年12月,他终于撰成《客家研究导论》。该书在此前客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并对客家的源流、分布、语言、特性等作了全面的阐述,被当今学界视为客家学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客家学研究大师。
罗香林在构建客家学的基本架构时,对于生活在祖国西部的四川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作了全面的阐述。该书第三章以民国年问“现行的县区为单位”,将客家人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作了这样的排列:(一)江西省;(二)福建省;(三)广东省;(四)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湖南省;(六)四川省;(七)台湾岛。其中,涉及四川省的客家分布,他作了这样的勾画:
四川省:四川一省,亦没有纯客住县,唯非纯客住县则较湖南为多,计有涪陵、巴县、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新都、广汉、成都等十县。巴县即旧重庆府首县,涪陵即旧涪州本州,泸县即旧泸州本州,资中即旧资州本州。这些地方的客人,都是清初自粤赣二省迁去的,亦与湘赣系人杂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