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辙及词语汇编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张善曾编
出 版 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50000版次: 1页数: 393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34214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位八旬老人的呕心沥血之作,一部含古纳今的音韵专著。
内容简介
张善曾先生出身于诗书之家,少年好学,酷爱写作。1952年参加曲艺团,从事创作和表演。几十年来,经常有力作问世。如今虽已人耄耋之年,但仍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精神可贵,实为青年同志之榜样。
张善曾先生年轻时曾向罗常培、吴晓铃等先生问学,受益匪浅;工作中又感觉辙韵知识对于写作帮助很大,于是萌生了编一本辙韵知识和词语汇编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顾年高体衰,不管寒冬酷暑,长期坚持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找朋友探讨,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本书。如今书要正式出版了,实在可喜可贺。
张善曾先生编的这本《北京十三辙及词语汇编》,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的总结,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书中按照辙韵汇集了大量的字、词语、句子,的确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它对于曲艺写作者会有帮助,对于推广普通话也有作用。
相信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会从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也不会忘记这位老者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善产,笔名木公,1922年生于北京市,祖籍浙江建德。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外科毕业,北京业余艺术学校第一期导演班毕业,1952年拜于曲艺沙书(家传),并在1995年崇文区艺术节上获奖。北京市第一文化馆宣教干事,北京市第一届戏曲编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曲艺三团创作组组长,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曼殊(满族)书画院成员,曲艺家协会会员。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目录
前言
序
一合辙押韵篇
(一)什么是合辙押韵?合辙押韵有什么作用?
(二)历代有哪些讲辙韵的书籍?内容是什么?
(三)北京十三辙的来源。推广应用十三辙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北京十三辙包括哪些辙韵及其划分?(北京十三辙明晰表)
(五)怎样牢记十三道辙、十三辙歌诀和十三辙岔曲?
(六)北京十三辙适用于哪些地域?适用于哪些文学形式?
(七)北京十三辙有宽窄之分,应该如何运用?
(八)平上去人四声和北方地区的四声怎样区别和应用?
(九)在运用十三辙中平仄声怎样安排?
(十)合辙押韵应该押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
(十一)“五方元音”开口音、闭口音京剧四呼与文学内容形式的关系
(十二)普通话中的“儿化”和“小辙儿”
(十三)运用十三辙写戏词、鼓词、歌词等韵文时应注意些什么?
(十四)实用十三辙,怎样去叶(xie)韵找辙?
(十五)京剧中上口字、尖团字与十三辙的关系
(十六)怎样吟诵旧体诗,应为怎样一种情调和腔调?
二词语汇编
(一)发花辙
(二)梭波辙
(三)乜邪辙
(四)衣期辙
(五)姑苏辙
(六)怀来辙
(七)灰堆辙
(八)遥条辙
(九)由求辙
(十)言前辙
(十一)人辰辙
(十二)江阳辙
(十三)中东辙
儿化字音(小辙儿)
附录
后记
书摘插图
一合辙押韵篇:
(二)历代有哪些讲辙韵的书籍?内容是什么?
先秦时代的韵书,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失没。在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公元420—581年)南北朝时,宋有周彦伦著《四声切韵》。梁有沈约作《四声谱》,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有陆法言、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九位学者将失散已久的各家韵书审定整理由陆法言写成《切韵》五卷,以河南洛阳音为基础,分193韵部,(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为唐宋韵书之始祖。至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年)有孙俪又将《切韵》增字加注而成《唐韵》。增为207韵部,原书佚亡。至宋代,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用了五年时间修订《唐韵》,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收字26194字。仍为206韵部(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布实行,为历代最重要的一部韵书。稍后,(公元1023一1031年)宋仁宗时有丁度(端明殿大学士,河南开封人)与李淑等订《集韵》为简本,称为《礼部韵略》。又增修《广韵》为《集韵》53525字比“广韵”增加一倍。继之南宋毛晃及其子毛居正增字加注《礼部韵略》而为《增韵》。至金,有韩孝彦以《广韵》、《集韵》为基础著《四声篇海》。韩孝彦之子韩道昭(河北正定人)再增《四声篇海》而著《五音集韵》,并韵部为160个。系统地讲:“切韵”、“唐韵”、“广韵”、“韵略”、“集韵”一脉相承。
“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订的。
“韵略”——是在“广韵”基础上简化的。
“集韵”——是在“广韵”基础上增繁的。
都分为206个韵部。
南宋淳祐占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奉诏修订《壬子新刊礼部
韵略》,将韵部减为107个,又称《平水韵》,成为官方韵书之正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