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分類: 图书,医学,医学类考试,执业药师,
作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796000版次: 1页数: 439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73860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07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审定予以公布。为了适应新版大纲变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满足广大应试人员的需求,我们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与新版大纲相配套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本套应试指南包括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分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 (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中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
本套书的内容紧扣2007年版考试大纲,力求反映考试大纲所有考试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既是应试人员复习备考和各单位开展考前培训的必备用书,也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师生和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总 论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与本草
第二节现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一、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二、中药管理、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国家药品标准的颁布
三、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收与产地加工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一、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二、道地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收
一、采收与中药质量、产量的关系
二、中药的适宜采收期
三、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节中药的产地加工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
一、国家药品标准
二、地方药品标准
第二节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一、中药检验的分类
二、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第三节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
一、凡例
二、附录
三、《中国药典》药材质量标准的基奉内容和要求
第四节中药鉴定的方法
一、来源鉴定法
二、性状鉴定法
三、显微鉴定法
四、理化鉴定法
五、其他鉴定技术简介
各 论
植物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根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二节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二、显微鉴定
第三节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
绵马贯众
细辛
大黄
虎杖
何首乌
牛膝
川牛膝
商陆
银柴胡
太子参
威灵仙
川乌
草乌
附子
白芍
……
第六章茎木类中药
第七章皮类中药
第八章叶类中药
第九章花类中药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十一章全草类中药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第十四章其他类中药
动物药
第十五章动物类中药
矿物药
第十六章矿物类中药
中药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总 论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与本草
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质地和气味,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不可供药用及有毒、无毒等,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基础。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专著称为“本草”。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包含着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的文字资料,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五十二病方》据专家推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其中载有247种药物、283首中药处方和丸、散、饼、曲、酒等中药剂型。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代,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并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世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值得指出的是,《五十二病方》中的247种药物,将近一半在《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记载,说明当时的用药品种还更多。
《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本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开展了对药物基源的考察,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原书已失传,现存敦煌残卷,但其主要内容收载于后世本草中。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勋等23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药,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人的豆蔻、丁香等;大食传人的石榴、乳香等;波斯传入的青黛等。该书有较多的基源考证。全书由三部分组成: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现有尚志钧辑本《唐新修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