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宋)陆九渊等撰,杨国荣等导读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1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252801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象山语录》为陆九渊的多名弟子所记汇编而成。《语录上》为傅子云和严松所记,《语录下》为周清叟、李伯敏、包扬、詹阜民和黄元吉所记。由于是多人记录而成,风格不一,又由夹杂了许多方言口语,以及一些没有头柄的话,使人读来不免有摸不头脑的感觉,所以《象山语录》中许多关于陆九渊思想的材料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次注释的《象山语录》,以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为临本,其中个别歧误处依据文义和陆九渊的思想酌情加以改动,以使陆九渊思想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
目录
象山语录导读
象山语录
语录上
语录下
阳明传习录导读
阳明传习录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衰乱蒙大意示教主裁判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
书摘插图
象山语录导读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曾讲学于贵溪应天山,并将应天山易名为象山(《年谱》),由此又被称为象山先生。陆九渊一生不重著述,留下的大多是往来书信、单篇杂著及语录等。陆九渊死后,陆九渊的儿子将其论著编成《象山先生全集》,初为32卷,后陆续增加《语录》、《年谱》等,成为36卷。在明正德以前,《语录》系另行,尚未编人全集,但从内容看,它却较集中地、多方面地反映了陆九渊思想的特征。
作为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陆九渊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没有离开理学本身的衍化过程,事实上他的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即表现为对程、朱一系,特别是朱熹理学的回应;因此,欲把握其心学,便不能不对其批评对象——朱熹哲学作一考察。
一、陆九渊心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心、性关系是理学所辨析的重要问题,正是对心性的关注,使理学常常被称为“心性之学”。在陆九渊以前,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曾对心、性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在程、朱那里,心泛指一般的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并与人的感性存在相联系。二程说:“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二程遗书》卷十八)与身相对的心侧重于人类的本质,身则首先与个体的感性生命相联系。主于身既意味着心的灵明知觉对形体的制约,又蕴含着感性存在对心的渗入。
心作为灵明知觉与感性存在的统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然(本来如此的形态)。从本然到当然(应当达到的形态),便涉及心与理、心与性的关系。朱熹认为,心与理并不彼此分离:“心与理一。”(《朱子语类》卷五)理与心的统一并不是指心与理彼此等同或融合为一,它具体展开为心具理:“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同上,卷九)所谓心具理,也就是理内在于心而主宰心。具于心之理,也就是性:“理在人心,是之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