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理论(第二版)——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工程类专业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数学,代数 数论 组合理论,
作者: 田丽华 编著
出 版 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514000版次: 2页数: 338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16开印次: 4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61256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信源的压缩编码、信道的纠错编码及通信系统加密等内容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同时也简单地介绍了学习本书所需的信息论、数论及近代代数的相关知识。
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编码理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无失真信源编码原理及编码方法;信道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和编码方法;密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编码方法;公钥密码体制中的RSA、EIGamal和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表述及安全性分析;消息认证的相关知识;基于纠错码的密码体制、身份认证以及现代编码原理与方法等。
本书力求物理概念清晰,通俗易懂,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阐述清晰明了,实用性强,可作为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传输系统
1.2 信息编码的发展
习题
第2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原理
2.1 离散信息源及其信息测试
2.2 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
2.3 惟一可译码
2.4 信源变长编码
2.5 统计匹配码
习题
第3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
3.1 霍夫曼码和其他编码方法
3.2 算术编码
3.3 游程编码
3.4 通用编码
习题
第4章 数学理论基础
4.1 索数
4.2 檬运算及Euler定理
4.3 群、域及环
4.4 多项式环、域及群
4.5 线性空间及子空间
习题
第5章 信道编码原理
5.1 信道及其数学模型
5.2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5.3 译码准则
5.4 编码原则
5.5 抗干扰信道编码定理及逆定理
习题
第6章 线性分组码
第7章 循环码
第8章 卷积码和其他纠错码
第9章 限失真信源编码
第10章 密码学理论基础
第11章 分组密码
第12章 公钥密码
第13章 消息认证及其他加密算法
第14章 纠错码与保密编码
第15章 现代编码技术
第16章 信息编码的应用
书摘插图
第1章 绪论
美国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在1948年发表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开创了一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崭新的学科——信息论。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保密编码三大编码构成了信息论的核心内容。目前,编码方法繁多,其发展也相当迅速。随着根据不同应用目的而制定的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的相继推出,再加上数学、工程技术以及计算机本身体系结构软、硬件性能的深入发展和提高,使得编码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
1.1 信息传输系统
1.1.1 信息传输的目标
研究通信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信息传输过程的共同规律,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从而达到信息传输系统最优化。所谓可靠性高,就是要使信源发出的消息经过信道传输以后,尽可能准确地、不失真地再现在接收端。所谓有效性高,就是经济效果好,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少的设备来传送一定数量的信息。提高可靠性和提高有效性常常会发生矛盾,需要统筹兼顾。例如为了兼顾有效性(考虑经济效果),有时就不一定要求绝对准确地在接收端再现原来的消息,可以允许有一定的误差或一定的失真,或者说允许近似地再现原来的消息。所谓保密性,就是隐蔽和保护通信系统中传送的消息,使它只能被授权接收者获取,而不能被未授权者接收和理解。所谓认证性,是指接收者能正确判断所接收的消息的正确性,验证消息的完整性,确认消息不是伪造的和被篡改的。有效性、可靠性、保密性、认证性和经济性构成了现代通信系统对信息传输的全面要求,其中前四项正是本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