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陈晓明,杨鹏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17印刷时间: 2002/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64239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学说的涌入,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些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冲动,一种态度,它使人们自觉进入一个迥然不同的思想时代。
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启蒙哲学、唯意志论、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在80年代的中国都曾风靡一时。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过分繁琐的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不具有丰厚的思想支援,它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学人。而后结构主义因其内在的张力,因其特有的批判性和开放性,将会对中国学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学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只要年轻一代的中国学人逐渐成为学界的主流,并且开始与西方的学界保持同步对话,后结构主义就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下一阶段的人文学科的基础。
目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方法论的焦虑
一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
二后结构主义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目标
三裂变的当代思想氛围
第二章 结构主义理论思潮概述
一从《结构主义者的午宴》说起
二谁制造了结构主义?
三语言学、人类学与结构主义
四文学与结构主义
五结构主义的方法
六结构主义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章 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结构主义理论的评介与翻译
二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在文学研究与批评中的运用
三结构主义观念与中国先锋小说
第四章后结构主义基本理论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与知识系谱学
三拉康、德留兹和巴特
第五章 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解构主义研究综述
二福柯思想研究综述
三 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研究综述
四其他后结构主义者研究综述
五后结构主义与其他理论比较综述
六后结构主义的困境
七后结构主义的政治内涵
八后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比较研究综述
九后结构主义理论在中国当代的学术研究中的运用
第六章文化研究:后一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来临
一文化研究的当代趋势
二必要的前提:后结构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三政治上正确:新的意识形态趋势
四后殖民理论: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
五大众文化:新的压迫与解放
六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新近发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方法论的焦虑
20世纪80年代留给人们的记忆是如此强烈,事过境迁,以至于人们怀疑是否真有过这样一个思想的黄金时代存在?确实,那是一个崇尚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年代,人们会不远万里,从偏远的南:疗北方,从东部西部汇聚到某个地方,就是为了争论一些名词概念,一些命题或
断。当人们置身于90年代崇尚实利的社会氛围时,回想当年那些视为生命攸关的思想观念,不过几年就变得无人问津——确实有隔肚之感。就像大海退潮后的海滩,在阳光下妩媚伸展,何曾留下风浪的痕迹?中国的社会变故是剧烈的,剧烈到没有任何障碍,人们就可以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的外在的结构形式,似乎亘古不变。然而,人们的心态和思想却是不断地改变。对于西方来说,可能中古时期或启蒙年代的一些精神价值还被顽强地保持下来。而对于被西方人理解为保守顽固的中国人来说,从陈胜、吴广式的农民,变为革命战士却是易如反掌的事。也许就是因为压制过强,求变的心理就更急迫,看似麻木不仁,得过且过,但一旦有机遇,则要寻求激进的变革。“革命”是中国现代以来持续不断的未竟事业,因而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总是以断裂的形式向前运行。这当然有西方的压力在作祟但中国本土的政治与文化对社会顽强施加的压制力量也不能不说是内在原因。一旦有机会变革,人们当然走向激进的变革之路。中国的社会革命总算在最近20年告一段落,但中国人的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变化则显得更为剧烈。在整个20世纪,人们随时可以听到各种响亮的声音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这也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直就处在不断重新开始的状态——也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