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与超越: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袁济喜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1字数:版次: 1页数: 307印刷时间: 2006/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64882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系统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美学的一部专著。书中详尽分析了中国传统美学赖以形成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国美学具有的包容襟怀,生生品格,指出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美学具有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全书从近现代美学的重大问题切入,着重选取20世纪美学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创新与应变加以论述。同时,还从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与林语堂等着手,详细分析了其思想学说的传承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传统,从而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的天然血缘关系,对于中国当代美学与文论的建设富有启示价值。
作者简介
袁济喜,1956年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与中国美学史研究,发表有著作《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美学的人文基础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生生品格
第三节 中国美学的包容襟怀
第一章 经世致用与美学更新
第一节 从“诗界革命”到“文界革命”
第二节 传媒进化与经世致用
第二章 人格重塑与审美洗礼
第一节 美育缘何受垂青
第二节 美育与人格再造
第三章 朱光潜:在诠释中转化传统
第一节 在旧学与新学之间
第二节 从人生到审美
第三节 中西文化视野中的意境理论
第四章 宗白华:在体验中激活传统
第一节 激情与拥抱
第二节 对艺术本体的中西返照
第三节 意境的再造
第四节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对中国古代美学特征的传悟
第六节 神会与妙识
第五章 林语堂:在交汇中寻觅
第一节 在古典中遨游
第二节 俯仰之中
第三节 解读幽默
第四节 重倡性灵
参考文献
后 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经世致用与美学更新
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最显著的莫过于传统美学经世致用观念与现代美学形态更新的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受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理诸要素的影响,造成了美与善关系的浑然一体,文艺的审美功能始终难以获得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开始相对独立的地位。文艺承担了许多本不应当担荷的任务。这种超载的现象一方面使得文艺与审美始终处于一种悲剧的两难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自古以来的文艺美学具备了西方美学所难以达到的深度与力度。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自19世纪末兴起的维新运动领袖人物开始大量引进了西方文化与美学,但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政教与审美黏合不分的潜意识,不仅没有被西方美学观念所斩断,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将传统美学经世致用的观念与救国救民的忧世情结融合在一起,将诗歌、散文,特别是小说的作用加以张大,用来为维新变法的思想观念服务。就这一点来说,传统美学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不仅没有被消解,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与深化。
第一节从“诗界革命”到“文界革命”
中国传统美学喜欢将诗歌与文艺与政治功能结合起来考虑。这种思维习惯从孔子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孔子十分重视用诗歌与音乐来提升人格,干预政治。他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这是孔子对诗的功用的总概括。 “兴”指欣赏中的“感发志意”,“观”指认知功能,“群”指文学调和功能,“怨”是指诗的宣泄功能。这四种功能大致涵括了文艺的审美、认识与教育功能,与我们今天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将文艺与社会政治功能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对后世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影响极深,孔子认为诗的这四种功能可以使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通过诗的功能,为礼治服务。这种思维方式,对后来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启发很大。汉代儒家重要诗学篇章《毛诗序》将诗的形成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注重其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