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附光盘)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教师用书,
作者: 董小玉 主编
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字数:版次: 3页数: 28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1341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为了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使用,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集教材、教参、备课于一体的《教师教学用书》。该书旨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使它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手”;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创新的平台,使它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园地”。该书具有指导性强、信息量大、操作性强的特点,它力图减少教师在备课中的无效劳动与低效劳动,以便教师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有效的备课中。
该书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说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材简析、解读与提示、教学设计参考、参考资料等。
“单元说明”是对每个单元的内容构成、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段要求等加以说明,意在使教师对每个单元的内容与结构有一个整体的知晓与把握,以便进行统筹安排。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表述主要以表示学生发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动词”为关键,教学目标的达成应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发展变化上。
“教学准备”是对教学活动展开所需的物质条件、时间空间条件以及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所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等做出的说明,教师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取舍。
“教材简析”是对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走向、写作特点、结构意图、重点难点等进行宏观分析。教学重点的把握是以课程标准和课文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的,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各地、各校、各班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难点作进一步的考虑。
“解读与提示”是对课文作微观剖析、局部把握。它主要是对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相关知识的介绍、重点问题的思考、精彩细节的讲解、人文情怀的阐释、具体写作手法的提示等,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活动提出建议。这部分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教法、学法并重的学习观,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观。
“教学设计参考”是实施教学的设计举例,重在对教学环节及教学流程进行安排,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文中所提供的教学程序只是一种教学操作策略,仅供教师教学参考,它不是唯一的操作办法,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握等方面,可以因地制宜,不断创造新颖、高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资料”是联系课文内容而收集的相关资料,它大致包括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介绍、相关题材与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提供、有关知识点的介绍、相关网站的网址的提供等,其目的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信息支援,教师是否运用,或怎样运用,还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收集更多的教学参考资料,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目录
《语文》五年级(上)教科书特点
介绍
单元说明
1.看海
2.古诗两首
3.三峡之秋
4*.游漓江
积累与运用(一)
单元说明
5.捅马蜂窝
6.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7.藏羚羊的故事
8*.蝈蝈
积累与运用(二)
单元说明
9.母鸡
10.一只贝
11.狼群
12*.美丽的眼睛
积累与运用(三)
单元说明
13.少年闰土
14.弹琴的姑娘
15.高斯智断瓶中线
16.诗两首
积累与运用(四)
单元说明
17.不平常的信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19.许世友四跪慈母
20*.鸡毛信
积累与运用(五)
单元说明
21.我的教师
22.阳光很活泼
23.信任
24*.网上呼救
积累与运用(六)
单元说明
25.鹬蚌核相争
26.自然之道
27.蜘蛛脱险
28*.心田上的百合花
积累与运用(七)
单元说明
29.颐和园的长廊
30.女娲创造人类
31.古诗两首
32*.埃及金字塔
积累与运用(八)
书摘插图
1看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美观地书写带有本课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背诵喜欢的部分。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欣赏和学习运用动词的技巧。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涨潮的录像。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潮水变化的散文,作者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海潮的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作者对潮水的观察非常细致,加上准确恰当地选用动词,描写十分传神。在山上看潮水时,用“叠”、“拥”、“盖”等词语写出了潮水轻柔的动态美。在山下看潮水时,作者对初上潮的潮水用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比喻:像将展开的画慢慢“卷”起来,形象而生动。写高潮时的潮水,作者用“跃”、“跌”、“跳”、“飞”、“怒号”等词语写出潮水的汹涌澎湃,给人壮美的感觉。写潮水涌在石块间的情景,用“荡”、“涌”、“落”、“窜”、“缩”、“退”等动词,突出其“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