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珍讲古玩

分類: 图书,收藏/鉴赏,收藏百科,
作者: 赵汝珍 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21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603045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二十万言,初版于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印五百部,未兼旬即完全售罄。再版于同年十月二十三日。至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作者撰成《古玩指南续篇》二十万言,上市即售罄。同年六月再撰《古董辨疑》十六万言,依旧畅销。
北京出版社以“无可替代”评本书:“赵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就被公认是一本好书。赵汝珍是清末大理院少卿、即古玩家余戟六门的女婿、琉璃厂萃珍斋的东家,对古玩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古玩指南》于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代又一代的古玩收藏爱好者受到它的影响。该书在古玩鉴别、辨伪、仿制等方面的知识,是其他古玩书籍所无法替代的。”(2005年1月版)
吉林出版集团以“影响深远”评本书:“该书在古玩鉴别、辨伪、仿制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纲举目张,影响深远。其援引《洞天清录》、《格古要论》、《遵生八笺》、《陶说》、《饮流斋说瓷》等前代文玩著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辨其得失,细加考证,原原本本,俱为可观。……况且今人著述,其重要论据常常援引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的记载、以证明其权威性,跟风赵汝珍对古玩收藏鉴赏领域产生的影响。”(2007年1月版)
文先国以“玩智慧”论古玩行:“介入古玩行中者,达官贵人、名流绅士有之,专家学者、平民小卒有之,皆性情中人,皆执著文化之人。与其说玩的是心跳,不如说玩的是智慧。人生舞台本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智慧演练场、古玩市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雅的智慧场所。”(《古玩市场古玩人》)
刘京以“勤劳与智慧”论古玩:“古玩是全为类的文化遗产,它需要珍爱,收藏和继承。一件精美的伟世之作或许在反映一个时代的某种思想特征和文化品位,从中可以窥视我们古老民族的勤劳与智慧。这就是古玩艺术品的精深魅力以及惊人价格所在。”(《说古玩》)
张峰以“盛世收藏”说古玩:“在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呈现出三次全国性的‘收藏热’,分别为北宋末年、康熙年间、清末民初。……目前出现的‘收藏热’正是太平盛世的显著标志。”(《盛世话古玩》)
金眼以“没有诈骗之说”论古玩行业:“实际上买卖古玩是买卖双方知识领域方面的较量,也许专家卖漏了,也许买家买假了买错了,只能各自总结经验教训,它与欺诈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谓古玩行一般人不敢涉足,难就难在真假上,对外行人来说无法理解古玩业的内涵。”(《古玩行业及古玩商》)
内容简介
清之前『古玩』称『骨董』,骨者精华,董者知晓,『骨董』即明晓先人遗存之精华。『古玩』实代表一民族智慧之高低。洋人尚力,近代以来直觉百事『中不如西』,惟古玩一项,颇感『西不如中』。中华古物之精美,使洋人况相折腰,叹曰:一民族智慧如此之高,焉能永远落后!
作者简介
作者赵汝珍,清末古玩收藏家,清大理院少卿。入民国,任北京西城区培育中学校长。抗战期间曾任冀东银行监事。岳丈余戟门,清末著名学家、古玩收藏家。
赵氏以收藏宣德炉起家。酷爱古玩,一九三七年筹建古玩铺“萃珍斋”于琉璃厂荣宝斋之东,一九三八年正式开业。撰有《古玩指南》、《古玩指南续编》、《古董辨疑》(上、下)等。
目录
第一章古玩总述
第二章书画
第三章瓷器
第四章铜器
第五章古钱
第六章宣炉
第七章古铜镜
第八章玉器
第九章砚
第十章古墨
第十一章古书
第十二章碑帖
第十三章各代名纸
第十四章古代砖瓦
第十五章偶像
第十六章印章
第十七章丝绣
第十八章景泰蓝
第十九章漆器
第二十章宜兴壶
第二十一章珐琅
第二十二章料器
第二十三章法花
第二十四章牙器
第二十五章彩墨
第二十六章笔格
第二十七章竹刻
第二十八章扇
第二十九章木器
第三十章名石
代跋
书摘插图
第一章古玩总述:
第一节古玩源流:
古玩旧称“骨董”,零杂之义也。董其昌《骨董十三说》谓:“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故以食品杂烹之,日‘骨董羹’;杂埋饭中蒸之,日‘骨董饭’。”又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或者又谓“‘骨董’云者。即古铜之转音。”然骨董非皆铜器,似亦不近情理。其余解释尚多。但均不圆通。总以零杂之义为切当。且有书作“古董”者,盖即古、骨同音之误也。然于义尚合,以古董所有多古物也。今人于此名词更另有解释,所谓古董者,即古代遗存珍奇物品之通称.久已失去原来零杂之含义矣。明时诸家记载.尚称“骨董”或“古董”。“古玩”,乃清季通行之名词,即古代文玩之简称也。按收藏为人类之天性,保古尊古亦为世人共有之美德,故世界各国无不以保存其先哲遗迹为盛事。惟中国文明最早。名物之产生亦最先。禹铸九鼎.三代争宝.是为中国保存古物之肇始。其后历代无不以保存前朝文物为要事。惟古玩以现存为限。中国文明虽始自黄帝,然人文之备实起自三代。三代之文艺产量虽多,乃自遭秦皇毁灭之后,一切无存。今日所能见到者。只有入土之铜器玉器而已,其他均不可得也。秦汉人文尤进,名产亦多,铜玉各器仍能延续三代之遗韵向前迈进。故秦汉铜玉尚可与三代并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