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心理学,
作者: (美)陶西格(Tausig,M.),(美)米歇尔(Michello,J.),(美)苏比蒂(Subedi,S.)著,樊嘉禄等译
出 版 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19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1202088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心理产品不和源于何处,都可以看作是不规范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或者说是需要控制或限制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因为它们有可能打乱个人和集体的安排。
本书的编者对心理健康社会学家们依照“压力过程”模式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概括总结。这个模式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即人们面临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应激源,这两种应激源都能预示个人的幸福或痛苦程度。书中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面对应激源和遭遇不良性应激的机会并不是对等的,相反,接触应激源的可能性以及应对它们的能力都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1章 导论:心理疾患的社会成因及其后果
1.1 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
1.1.1 医学的模式
1.2 社会学观点
1.2.1 应激过程的社会学研究之渊源
1.2.2 当前有关应激过程的社会学研究
1.3 作为痛苦成因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1.4 精神疾患的社会反应
1.4.1 作为心理疾患的偏常行为的认定
1.4.2 公众态度与专业界定间的关系
1.4.3 把偏常行为当作精神疾患用医学方法处理
1.4.4 精神医院和社区保健
1.5 精神病社会学
1.6 术语注释
1.7 痛苦、偏常行为与精神病
第2章 应激过程与心理疾患
2.1 应激的生物学基础
2.2 应激的生物一社会基础
2.3 社会一医学模式
2.4 社会学模式
2.5 将应激与心理疾患联系起来
2.6 小结
第3章 社会地位:社会性别
3.1 社会性别是如何界定的
3.2 社会性别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3 痛苦的社会地位解释
3.4 不良性应激的社会角色解释
3.4.1 担当角色
3.4.2 履行角色
3.4.3 多角色
3.4.4 角色应激
3.5 小结
第4章 社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和民族/种族
4.1 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
4.1.1 相关性阐释
4.1.2 应激源的社会经济分布
4.1.3 资源的社会经济分布
4.2 民族/种族与不良性应激
第5章 社会地位:年龄
5.1 应激的年龄轨迹
5.2 年龄、资源与应激
5.2.1 儿童和青少年
5.2.2 青年人
5.2.3 中年人
5.2.4 老年人
5.3 幸福的累积性
5.3.1 优势的积累
5.3.2 不幸的累积
5.4 小结
第6章 社会地位:社区
6.1 社区范围的创伤:911和其他惨案
6.1.1 创伤的影响
6.1.2 历史联接的证据
6.1.3 911的后果
6.2 住宅小区环境:慢性应激
第7章 社会角色:配偶、父母
7.1 婚姻、婚姻角色和情感健康
7.2 家庭结构的总体改变是应激的来源之一
7.3 婚姻状态的转变
7.4 父母角色在情感健康方面的影响
7.5 性别差异
7.6 小结
第8章 社会角色:工作者
8.1 经济状况、劳动力市场和不良性应激
8.1.1 失业的影响
8.1.2 经济周期和失业
8.1.3 公司规模缩减
8.1.4 经济转型与就业变化
8.1.5 工作低技能化
8.1.6 短工
8.2 工作条件与不良性应激
8.2.1 工作要求和选择余地(decision latitude)
8.2.2 工作复杂性、同事的支持和工作可靠性
8.2.3 宏观经济状况对工作环境的影响
8.3 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工作环境
8.3.1 性别的影响
8.3.2 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8.3.3 种族及民族的影响
8.4 小结
第9章 身份和角色组合
9.1 性别、工作和家庭的组合
9.2 若干非正常例证
9.2.1 单身母亲
9.2.2 护理者
9.3 结合身份与角色预测不良性应激
9.4 对于这种讨论局限性的一点说明
第10章 为偏常行为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
10.1 将偏常行为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
10.1.1 社会对偏常行为的反应:社会控制
10.2 为偏常行为及偏常行为者贴上标签
10.2.1 批评和修正
10.3 家庭对偏常行为的反应
10.4 非家庭成员对偏常行为的反应
10.5 社会地位与贴标签
10.6 小结
第11章 公众态度与专业标签的关系
11.1 公众态度
11.1.1 被贴标签后的反应
11.1.2 为什么会产生消极成见
11.2 专家的标签
11.2.1 精神障碍的分类
11.2.2 婴儿期、儿童期或青春期常见的疾病
11.2.3 亢奋症、痴呆症、健忘症和其他认知障碍
11.2.4 麻醉品依赖类
11.2.5 精神分裂症类
11.2.6 情绪障碍类
11.2.7 焦虑症
11.2.8 性障碍和性别障碍,饮食障碍,睡眠障碍,刺激一控制障碍,调节障碍及人格障碍
11.3 DSM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4 诊断的客观性
11.5 小结
第12章 偏常行为与精神疾患的医学化
12.1 偏常行为和它的控制
12.1.1 作为偏常行为的疾病
12.2 偏常行为的医学化
12.2.1 医学化程序
12.2.2 医学化过程的好处
12.2.3 医学化的代价
12.3 疯癫的医学化
12.4 精神疾惠在一般人群中的普遍性
12.5 精神疾患的社会分布
12.6 偏常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12.7 小结
第13章 精神疾病的社会反应历史
13.1 偏常行为定义和社会反应的跨文化研究
13.1.1 通常的解释
13.1.2 非西方的定义和社会反应
13.2 早期西方文化中的定义及社会反应
13.2.1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13.2.2 中世纪时代
13.2.3 工业化、启蒙运动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13.2.4 大型公立医院的发展
13.3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解释
13.3.1 医院时代的终结
13.3.2 向以社区为基础的关怀模式转变
13.4 小结
第14章 社区精神卫生的挑战
14.1 社区关怀的根基
14.1.1 公立精神病医院的状况
14.1.2 精神药物的有效性
14.1.3 监护人照料的经济性
14.1.4 一般社区的精神疾患
14.1.5 法定的要求
14.1.6 治疗的新哲学取向
14.1.7 非医院治疗
14.2 社区理念
14.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特点
14.3.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实施
14.3.2 再次关注慢性病患者
14.4 非住院治疗和社区精神卫生——痼疾
14.5 精神卫生服务的融资与服务监控的增长
14.6 社区精神卫生的近期趋势
14.6.1 家庭及社区精神卫生关怀
14.6.2 家庭对精神疾患的反应
14.6.3 家庭负担
14.7 社区护理的替代形式
第15章 社会学的贡献
15.1 其他解释
15.1.1 精神障碍的生物基础
15.1.2 精神障碍的心理学基础
15.1.3 心理疾病的社会基础
15.2 社会学解释的地位
15.3 心理上的痛苦的社会原因
15.4 精神疾患的社会反应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 导论:心理疾患的社会成因及其后果:
心理上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有心理问题的人到底怎么了?这些都是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患的社会学家们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为了解答第一个问题,社会学家们需要考察社会系统的组织方式以及人们的幸福感;而回答第二个问题,则要考察一些人如何被贴上有心理疾患标签的、别人对这种标签做何反应以及社会如何对患有心理疾患的人实施治疗等。
过去三十多年中社会学家们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已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本书引用这些研究成果系统描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处理该类问题的社会学方法不同于生物学和心理学方法,它将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1.1 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上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在当今美国社会,解释心理疾患的成因通常要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进行调查。我们试图通过着重研究患者内在生活的特点来解释他在心理上发生疾患的原因。他有心理疾患的家族史吗?他们在孩童时代是怎样的?
关于心理疾患的生物/遗传方面的解释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心理疾患相似于生理疾病,它意味着体内的某部分发生了故障并产生了一些征兆和症状,使我们将它与精神障碍相联系。既然人体中的其他部分可以受损和发病,大脑为什么例外呢?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并且某些心理疾患与遗传和生化方面的反常有关。
对心理疾患成因作心理学方面的解释开始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弗洛伊德杰出的工作。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强调儿童时代的早年经历与以后的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此后,许多“精神动力学”理论都发展起来。所有这些理论都或多或少地认为,心理疾患是由反映患者个体与其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内部心理过程引起的。还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此过程影响心理功能,而且有些心理疾患确实与孩提时代的成长环境及家庭影响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