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集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蒋力 著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341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2340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什么是歌剧?你看过几部歌剧?如果你有欣赏歌剧的雅兴,你喜爱的是中国歌剧还是外国歌剧?你认为中国最了不起的歌剧人物——包括演员、导演、作曲、指挥——是哪些人?对中国喜欢文艺的大众层来说,歌剧这份试卷,是不是类似于高考中偶尔出现的偏题怪题,而让人难以做答呢?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暂且撇开这些枯燥的话题,先来看一看本书的内容吧!本书是作者对二十年来中国歌剧和音乐剧发展进程的目击和亲历记录,为您讲述了歌剧命运、剧场感受、音乐剧观和人物印象。
内容简介
蒋力是中央歌剧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乐评人,歌剧、音乐剧制作人。他曾在文化类报刊工作10年,在北京音乐厅、北京剧院工作数年。参与策划、统筹、制作了一批有影响的各类型演出。
本书是他对二十年来中国歌剧和音乐剧发展进程的目击和亲历记录,包括报道、评论、人物介绍和创作表演体会。
本书内容详实,一手资料,重在客观评介,强调切身感受,不在理论上钻牛角尖。
作者简介
蒋力,中央歌剧院创作策划中心主任。乐评人,歌剧、音乐剧制作人。 曾在文化类报刊工作10年,在北京音乐厅、北京剧院工作数年。参与策划、统筹、制作了一批有影响的各类型演出。 本书是对二十年来中国歌剧和音乐剧发展进程的目击和亲历记录,包括报道、评论、人物介绍和创作表演体会。 内容详实,一手资料,重在客观评介,强调切身感受,不在理论上钻牛角尖。
目录
自序:歌剧情缘四十年
歌剧命运
歌剧在中国的命运
歌剧1990
咏叹歌剧
我去上海看歌剧
歌剧在困守中求生
曾经辉煌每况愈下——三届秋剧观摩演出的比较
歌剧大业,谁主沉浮?——北京歌剧市场及歌剧院团现状透析
在变革震荡中救亡图存——中国原创歌剧和音乐剧在2004年
歌剧的聆听与阅读
剧场感受
民族歌剧一明珠——又观《阿里郎》感言
《图兰朵》(北京版)导演刍议
失败的是什么——读《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争鸣文章有感
欲与“三高”试比高
摩登蝴蝶新日出
传统如何光大?——《白毛女》主题音乐会引出的思绪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一朵奇葩的诞生
《乡村骑士》在北京
实验的勇气——《我心飞翔》观后杂谈
“中国当代歌剧之夜”的文化价值
对比《卡门》
这个《卡门》像回事
《杨贵妃》的另一面
《赌命》:一个尴尬的文化命题
歌剧《原野》还有多大魅力?
人性的光辉精神的丰碑——观哈尔滨歌剧院新作《八女投江》
22年后的歌剧回首
比较中的享受——观歌剧《雷雨》
歌剧《杜十娘》:刚刚迈出第一步
走向多元——兼谈几部歌剧的观后感受
《图兰朵》剑出偏锋在上海
音乐剧观
“西区”东渐说走向
音乐剧圆梦在市场——从《音乐之声》到《四毛英雄传》的启示
是杰作还是制作?是美女还是野兽?——音乐剧《美女与野兽》观感
圈点99音乐剧
是精灵,不是幽灵——美国音乐剧名曲合唱音乐会观感
何以解忧,唯忌疯狂——粗读《音乐剧,我为你疯狂》随感
提不起,放不下
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才是硬道理
《巴黎圣母院》辨识
音乐剧的“日出”?
音乐剧≠闹猫
音乐剧年末大对阵
《卡萨布兰卡》离谁更近?
嘉兴诞生《五姑娘》
音乐剧缤纷05
人物印象
走向完美——我印象中的周小燕
想起光南唱起歌
万山红三题
听松赏松话魏松
大道无痕
布衣商易
从守卫到拓展——我认识的陈蔚
羊城又听崔峥嵘
信洪海:这个魔鬼编导
石夫的歌剧故事
复载重任
博客郑小瑛
指挥歌剧的小姑娘
游走于歌剧之间
走过“康桥”的年轻人
结识曾道雄
安西莫夫这老头
歌剧战士游吟诗人
倔老头戴鹏海
作曲将军伉俪搭档——王祖皆、张卓娅小记
咏叹之后
书摘插图
歌剧命运:
《托斯卡》话题与郑小瑛行踪:
1989年3月,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国剧院里,正在演出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名作《托斯卡》,这是普契尼的歌剧中揭露和批判意识最明确、讴歌自由意识最直接的一部佳作。剧场休息时,我遇到陪同法国著名指挥家皮里松一起观看演出的郑小瑛,匆匆和她打招呼时,我倏尔想到在她与《托斯卡》之间还有一段说来话长的往事。
在这位指挥家的艺术生涯中,《托斯卡》占据了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1962年,郑小瑛在苏联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圆满完成学业后,首次执棒指挥的歌剧就是《托斯卡》。她回国后不久,中央歌剧舞剧院将《托斯卡》列入上演计划,并邀请她担任指挥。愉快的合作刚刚开始就不幸中断,原因是有人“英明”地指出:托斯卡作为主角,形象不够高大,戏中的宗教色彩太浓。我想,能在二十多年以后看到部队文艺工作者把这部名作搬上北京舞台,郑小瑛一定会感到欣慰和兴奋。抱着这样的念头,看过《托斯卡》后,我拨通了郑小瑛的电话,约她以《托斯卡》为题,为我就职的一家报纸写篇文章。郑小瑛推辞说还未想好写什么,但文章是要写的。事后我才知道,她已在我之前答应了另一家报纸的约稿。她不愿一稿两投,却把那篇文章的底稿寄给了我,嘱我看过后再还给她。寄原稿的意思,我想是因为那天晚上我打的那个电话。
我与郑小瑛相识已数年,可以说,我对歌剧的爱好是在她的影响下逐年增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