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诠释方法论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洪濤著
出 版 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10000版次: 1页数: 352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33566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诠释学理论为架构,追溯《红楼梦》由产生到被接受的过程,考察作者、文本、读者三大关键与诠释活动的关系。可称为一部专题性的红学批判史。全书理论稳固、条理清晰、资料全面、论证充分,思考和讨论的都是有关红学的关键问题。作者身居海外,较少受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因此,持论也似乎更为客观公允,或有助于当今红学界的相关研究突出怪圈、回归正途。
作者简介
洪涛,原籍福建。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博士。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目前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部。从事明清小说研究、汉籍外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可分为五个系列:《红楼梦与诠释方法论》、《红楼梦英译评议》、《红楼梦译评之研究》、《四大奇书英译评议》、《四大奇书变容考析》。各系列将陆续结集成书。
翻译并出版书籍、词书共三种:《英语文法新解》(香港:朗文出版亚洲有限公司,1995)、《英语文法与表达技巧》(香港:朗文出版亚洲有限公司,1997);与友人合译《牛津进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三版增补本)》(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5)。
目录
序言
凡例
第一章 导论
1 引言
2 前贤讨论红学史的模式及其局限
3 本书的研究范畴及取向
4 结语
第二章 《红楼萝》作者的身份及其超强的诠释功能
1 清代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及附会
2 遗民著书说的兴起
2.1 王梦阮、沈瓶庵的设想
2.2 蔡元培的说法:“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
2.3 邓狂言与“汉人作者说”的确立
3 《红楼梦》作者的种族与诠释的关系
3.1 《红楼梦》与作者决定论
3.2 新红学的“旗人作者说”
3.2.1 胡适的研究和诠释转向——“夺取”作者,夺取诠释权
3.2.2 俞平伯封反满说“民族主义”理论的抨击
3.2.3 周汝昌对“反满说”的猛烈攻击
3.3 索隐派对“旗人作者说”的反应
3.3.1 寿鹏飞和景梅九另立作者
3.3.2 反满说封自传说作者论的消解
3.3.3 潘重规:原作者是“石头”(“消解曹雪芹威胁”行动之一)
3.3.4 杜世杰:曹雪芹是个化名(“消解曹雪芹威胁”行动之二)
3.3.5 李知其:曹雪芹是说书人(“消解曹雪芹威胁”行动之三)
3.4 余英时的“调和论”——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
4 马、列红学家对作者世界观的超越
4.1 马、列红学家论曹雪芹的世界观
4.2 创作论:马、列红学家眼中的曹雪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4.3 作品论:作品自身的客观效果论
4.4 批评论:不重视作者意图的批评方法
5 后四十回的作者与作者的分类功能
5.1 俞平伯的“性情说”
5.2 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及作者的分类功能
6 结语
第三章 《红楼梦》的文本地位与诠释问题——贯通论、有机说、优劣论、结构学、探佚学
1 《红楼梦》程高百廿回本在新红学以前的稳定地位
2 文本的“贯通”、“内在结构”和“有机说”
2.1 后四十回“续书说”的提出
2.2 俞平伯的“贯通论”与文本地位
2.3 《红楼梦》的“内在结构”与“有机说”
3 前八十回异文研究的各种问题
3.1 “作者原本”与“作者最后定本”的观念
3.2 文本的不稳定性与诠释的关系
3.3 文本的修订与作者意图
3.4 文本的残缺与贯通
3.5 作者本意与文本的地位
3.6 文本的优劣真伪之辨与作者功能观念
3.6.1 优劣与真伪问题
3.6.2 繁简二系的关系和作者问题
3.6.3 近年校注本对第六十七回的取舍
4 “独特的结构学”与无形的文本
5 结语:对文本特征、结构、探佚等问题的思考
第四章 《红楼梦》的特殊读者与《红楼梦》的诠释
1 脂批的出现及批者身份的特殊性
1.1 批语出现的时间特早
1.2 批者身份的特殊性
2 新红学以前脂批的命运
2.1 批者的权威
2.2 脂评的消亡及其重大影响
3 新红学时期的脂评研究
3.1 脂评重出
3.2 批者的身份与批语权威的建立
3.2.1 读者反应批评(Readel-response criticism)的启示
3.2.2 关于脂评的可信性:胡适的“堂兄弟说”与“作者自注”
3.2.3 俞平伯的犹豫:“讦者之意”与“作者之意”的分野
3.2.4 周汝昌的“脂砚即湘云”:“取其所需”、循环论证”的诠释策略
3.2.5 依附作者的权威
4 脂评的诠释问题:自传说和反自传说的对立
4.1 脂批与著作权的确立、自传说的完成
4.2 索隐派的反攻:索隐派的“增删说”和“暗合说”
4.3 “合传说”及其论证方法
5 结语:伪陈述与真历史
第五章 总括及批评
1 意义的来源及诠释的目标
2 评《红楼梦》的诠释方法
3 总结
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