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经典素材:高考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高考,语文,
作者: 王琦 主编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349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34026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明晰的高考导向
全书各章节按主排列,不仅囊括了近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各个主题和话题,而且包含了根据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而命制的主题和话题,我们相信,未来将要考到的高考作文试题,一定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有用的素材。
2.开放的素材视野
本书有素材数百则,内容极为丰富。我们力图在素材中体现出这样的视野:
一是经典性。所选材料力求典型,具有说服力。
二是新颖性。流行理论,时事热点,新词酷语,一网打尽。
三是思想性。对所选素材进行深度开掘,注人思想和智慧,让素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实用的编辑理念
本书跟所有的同类书最大的不同就是极具实用性。我们不是将素材罗列起来简单地分一下类完事——大部分的同类书止步于此。我们要求自己往前大大地迈了一步:我们对每一则素材都进行了“点石成金”的处理,即对每一则素材的深层含义、应用角度都作了要言不烦的解析。打个比喻,我们不仅给你提供了鲜美的原料,我们还给你提供了最好的菜谱。
我们深怕这样尚不够,就把每一则素材可能对应的“适用话题”都作了详细的例举,对相近的素材作了“素材甄别”。
每一章的最后,我们还列举了~些典型的高考试题,并将本书中可采用的素材“对号入座”,这当然是抛砖引玉,我们相信,经过这番补
益,你运用素材的能力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归根到底,我们的野心——准确地说应该是梦想,就是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的“鲲鹏之羽”,助你飞跃高考巅峰,体会成功的美好。
目录
第一素材智库 新词酷语
脱胎歌舞的“原生态”
草根及草根的文化
胡戈与“恶搞”
深喉——扼住某些人的咽喉
拼——节约“时尚表达式”
“乐活”一族在行动
“骨灰级”的语言冲突
悍然:威严辞令的笑容
奔奔族
万丈高楼压“房奴”
刺耳的“碰瓷”声
忽悠:从东北走向全国
“门”族词
“型男索女”一箩筐
从“博客”到“播客”
“换客”的精彩人生
前卫的“鸟巢”
PK,你从哪里来
与陈水扁“切割”
超女
“海选”现象
全民娱乐“粉丝化”
“软实力”的硬形象
闷骚
“无厘头”有来头
“八卦”的前世今生
蓝牙
烧包
抱抱团:拒绝冷漠
形象鲜活的“抓狂”
知道分子
阳伞效应
愤青
哈x族
将优秀掩藏——“雪藏”
发飙
第二素材智库 美德素养
1.爱心
常香玉的无私捐赠
“微尘”献爱心
2.淡泊
银行家的烹饪爱好
……
第三素材智库自然生命
第四素材智库名士风流
第五素材智库体育艺术
第六素材智库文化教育
第七素材智库理想信念
第八素材智库科技环保
第九素材智库哲思启示
第十素材智库著名历史事件
第十一素材智库流行理论效应
第十二素材智库中外故事名典
第十三素材智库典型文学形象
第十四素材智库才情智巧掌故
第十五素材智库成语寓言新读
第十六素材智库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书摘插图
第一素材智库
新词酷语
秘籍传真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直绵绵流淌,未曾中断。华夏民族缔造的一切文明皆因文字代代相传,辉映千秋。可以这样说,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们可以透过或质朴精练富于思想,或平仄相间生动华美的文字去感知古人的智慧,去体会他们奔腾不息至今仍在跳动的情感。
在时间前进的脚步中,是什么赋予了文字如此丰富、博大的内涵?是人民大众聚集的才智,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真理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当我们重新审视、回味的时候,才蓦然惊觉:高速发展中的现代社会正催生着大量形象生动、特殊含义的新词酷语。
也许我们依然记得2006年高考天津卷关于“愿景”的一道作文题,它向广大学子昭示着这样朴素的道理:学习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现在我们专门选辑一编新词新语,就是想为同学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一个窗口、展示一辦斑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时代的新词酷语,这些新词酷语,既是最生动的语言,更是记录了大量信息的生动素材。积累这些素材,不仅可以丰富你的作文语言,还能开拓你的写作思维,增强你使用素材和提炼话题的能力,更能增加你的作文的新颖感、时尚感。当然,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新词酷语都适合写进作文,比如一些网络语言,已经明令禁止,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素材运用锦囊
在我们面对新词的写作中,若不熟悉其含义及来历,往往无从下手。即使考试中点出词语的含义,但我们不了解其蕴涵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会走入审题的误区。所以本编素材在对词语做出解释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它有别于本义的特殊意义,同时又从来历、事例中做进一步的阐释。在使用此部分素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识别相似素材的内涵 有些词语表面上看来相似,但其实质是不同的。在使用刊切忌张冠李戴。如“拼x”和“乐活”,群体概念上有着本质差别。但有时我们又可对相似的新词提炼共同点,使写作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行文中要注意素材间的连贯和衔接,不可出现随意的中断和太大的跳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