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物与近代思潮(B1)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宋德华 著
出 版 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8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60294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离不开岭南人物的重要作用。本书以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四位界碑式的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太平天国思潮、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依据翔实史料展开系统论述,尤多针对学界不同观点所发争鸣意见。
对不少重要学术问题,如拜上帝教与中西文化的关系,维新派政治纲领及君权变法主张的评价,康有为大同三世说的演变,孙中山早期思想的特性,等等,俱能力陈新见。书中对岭南人物当年发表的富强论、变法论、新民论、近代化论、民主宪政论等所作的评介阐释,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时代脉搏的跳动,同时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文化关怀。本书在岭南人物与近代思潮之关系的研究中,显独到之处,成一家之言,具有独特的价值。
作者简介
宋德华:男,1954年生,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历史系1977级本科生,198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戊戌变法史、岭南近代思想文化史。已出版学术著作《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合著,1996)、《岭南维新思想述论》(2002)、《近代思想启蒙先锋——康有为》(2005);在多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岭南学丛书”缘起
前言
第一编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思潮
从传教救世到开创新朝
拜上帝教:中西文化畸形结合的产物
第二编 康有为与维新思潮
《康子内外篇》与康有为新世界观的形成
康有为上书与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
康有为的变法指导思想
康有为的“君权变法”论
再论康有为的“君权变法”
维新时期康有为的西方富强观
康有为“大同三世”说新探
戊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再探讨
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及其他
早期维新派议院观若干问题辨析
维新派对列强的矛盾态度
维新派“保救光绪”的目的
《戊戌奏稿》考略
犬养毅题记与《大同书》手稿写作年代辨析
慈禧不反对变法吗
第三编 梁启超与君主立宪思潮
1899-1903年间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发展
1903-1907年间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蜕变
1907-1911年间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成熟与转向
《新大陆游记》与梁启超的美国观
第四编 孙中山与民主革命思潮
关于孙中山早期政治思想的两个问题
孙中山与康梁派合作的尝试及其失败原因
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近代化意义
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起落及其原因
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前后差异
后记
书摘插图
从传教救世到开创新朝
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之前,曾是热衷科举功名的乡村塾师。他由倾心仕途到决意武装倒清,其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如何认识洪秀全早期思想演变的原因、基本性质以及内容,还值得深入探究。
一、救世意识是洪秀全拜上帝的思想基础
研读《劝世良言》之后开始拜上帝,是洪秀全早期思想中最令人注目的一次转变。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仰拜陌生的西方上帝?对此,学者们有过多种解释。我认为,其原因是洪秀全这时(1843年左右)具有了救世意识的思想基础,拜上帝不过是他救世意识的升华和宗教化。
洪秀全的救世意识主要是在其科举功名理想逐渐破灭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一段较长时间里,洪秀全作为一个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读书人,与中国农村中一般封建士子所走的道路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从十六岁起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四次赴广州应试,表现出强烈的功名事业心。他学业成绩优异,乡人皆知,在县城考试也是名列前茅,但赴广州府试却每次都失败了。这不能不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起初,还只是因“道试不售,多有抱恨”①。接着,就由这种怨恨中引
发出强烈的愤世情绪。在1837年落第后的大病中,他几度神智紊乱,做幻梦,见“异象”,自言当皇帝,严词斥妖魔,对个人的科场厄运和封建的正统观念表示了
浪漫的挑战。最后,落榜的一再打击,终于导致了他与科举功名的决裂。l843年
第四次落第一回家,他就气愤谩骂,将经史典籍尽弃于地,发誓自己开科取士。②
浪漫的挑战变成了现实的抗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