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艺美论(第1版)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启鹏著
出 版 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26000版次: 1页数: 279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603003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取名为《苏轼文艺美论》,实际上就是《苏轼文艺创作美学研究》的压缩,意思就是运用美学思想来研究苏轼的文艺创作理论,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苏轼的文艺美。全书从文艺创作学和美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艺创作学和美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选列苏轼文艺创作轶闻20则,目的是让读者从这些轶闻中了解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中篇的文艺创作形式部分是对苏轼诗、词、文等文体形式的具体分析。下篇的文艺美学论点部分,则是具体阐述苏轼的美学理论观点。
作者简介
王启鹏,广东博罗人。编审,曾任《惠州学院学报》主编,《惠州教育》副主编(执行主编),现任教于惠州学院中文系,讲授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和苏东坡寓惠文化研究等课程。已出版学术著作有:《读写艺术谈》、《苏东坡寓惠探幽》等。已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目录
上篇 苏轼文艺创作轶闻
一、杜撰典故当论据:《刑赏忠厚之至论》
二、有感而发的《南行前集》
三、深刻的人生哲理:“飞鸿雪泥”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戏说王安石的
六、悲歌为黎元
七、“成竹在胸”画传神
八、倾城随太守,围猎创新词
九、“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创用词来悼亡
十、“东坡”居士有深意
十一、“蛇黄”“牛黄”与“人黄”
十二、父子夜探石钟山
十三、苏学士巧对辽使
十四、巧用诗词二例
十五、“海棠虽好不留诗”
十六、诗词点化歌女琴操
十七、“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十八、东坡巧用诗词判案
十九、法官以文助“犯人”
二十、全才东坡善对对
中篇 文艺创作形式
一、散文创作
(一)奇:苏轼的散文特点
(二)亭台阁记的艺术技巧
(三)历史人物论的艺术技巧
二、诗歌创作
(一)苏轼的“以议论为诗”
(二)关心民瘼的诗
(三)思考人生的诗
(四)苏东坡的岭南诗学
(五)苏轼的和陶诗
(六)苏轼《纵笔》诗赏析
三、词的创作
(一)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苏轼词活用典故技巧
(三)密州三曲的艺术技巧
(四)《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画美
四、苏轼的书画创作美学思想
(一)画论
(二)书论
(三)苏轼书画创作的美学思想
下篇 文艺美学论点
一、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
(一)水:苏轼宇宙观形成的基础
(二)风水相遭:苏氏文学家学渊源及时代意识
(三)水的特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创作目的论:言必中当世之过
(一)“言必中当世之过”提出的客观环境
(二)苏轼“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内容
(三)怎样才能写出“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文章
三、创作源泉论:留意于物,往往成趣
(一)精彩的文艺作品往往从客观事物中悟出
(二)观察要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尤其是细节,一定要抓住,不能想当然
(三)观察的方法
四、创作灵感论:清景—失后难摹
(一)苏轼对灵感的描述
(二)对东坡灵感论的分析
(三)获取灵感的主要方式
(四)东坡灵感论的理论贡献
五、创作构思论:胸有成竹
(一)创作必须先构思好,方能下笔
(二:)构思的重点是艺术形象,且这个形象一定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三)构思的方法
(四)“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六、创作风格论:平淡自然
(一)苏轼关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论述
(二)苏东坡对平淡自然风格本质的揭示
(三)立意奇特与语言平淡的关系
(四)怎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平淡自然风格的文艺作品
(五)苏轼平淡自然文风对后世的影响
七、创作标准论:辞达
(一)苏轼之前对辞达的有关论述
(二)苏轼发表辞达说的历史背景
(三)苏轼有关辞达的论述
(四)苏轼辞达说的内涵
(五)怎样才能做到“辞达”
(六)苏轼辞达说对写作学的贡献
八、创作创新论:自是一家
(一)“自是一家”创作理论的提出
(二)“自是一家”的内涵
(三)怎样才能做到“自是一家”
九、创作修养论:道技两进
(一)苏轼关于“道”的含义
(二)苏轼关于“技”的含义
(三)怎样才能达到“道技两进”
十、创作技巧论:随物赋形
(一)“随物赋形”创作技巧的提出
(二)“随物赋形”的内涵
(三)做到“随物赋形”的关键:求物之妙,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十一、文学批评论:品目高下,市有定价
(一)文艺批评有标准
(二)文艺批评的态度:诚恳、中的
(三)批评的方法
(四)提高文艺批评能力的途径:要有深广的社会阅历
十二、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
(一)苏轼有关“味外之味”的论述
(二)苏轼形成“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原因
(三)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
附录: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理论概要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苏轼文艺创作轶闻
苏轼,自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因其祖籍在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故经常自称“赵郡苏轼”,或“赵郡苏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弟弟苏辙,字子由。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独占其三。由于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三苏”。“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而苏轼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
苏轼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思想。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便潜心研究社会问题,针对所谓宋朝“百年无事”的“太平盛世”,但已危机四伏的社会事实,在短短的二三年间便写出了《策论》和《进策》共50篇,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张,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但在随后的熙宁变法中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不和.政见不同,在政治上屡遭失败。他在44岁贬谪黄州之前,把主要精力放到政治活动中去。被贬谪到黄州后,便潜心于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于是在文艺创作上便产生了质的变化。正如其弟苏辙在《栾城集墓志铭》中说的那样:轼“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膛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当苏轼在晚年完成了《东坡易传》、《论语说》和《书传》后,曾抚之叹日:“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可见他是把心血洒在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