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考古学
分類: 图书,历史,考古 文物,
作者: 刘文鹏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49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2842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古埃及史前考古学开始叙述,直至希腊罗马时期埃及的考古学。包括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后埃及和希腊罗马时期埃及的考古重大发现和研究进展状况以及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以考古学作主线,叙述了古埃及文化的演进历程,涉及城市文明与聚落形态、语言文字、宗教文化、陵墓、建筑(宗教与世俗)、艺术创作及丧葬习俗等。书中使用了英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是中国目前唯一一部内容比较完整、详细的埃及考古学专著。
作者简介
刘文鹏,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曾担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上古史——古埃及史研究所所长、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和学院副院长。曾参加中国“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埃及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本书是继他的《古代埃及史》之后的一部力作。
目录
序
走进法老的世界(自序)
导论
一、埃及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时间与空间范围
二、埃及考古学与埃及学的关系
三、埃及考古学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四、古代埃及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分期
第一章 史前考古学与前王朝文化的演进
第一节 埃及的地貌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
一、下旧石器时代文化
二、中旧石器时代文化
三、上旧石器时代文化
四、晚旧石器时代文化
五、期外旧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若干问题的疑义
二、撒哈拉新石器文化
三、尼罗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第四节 前王朝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演进
一、下埃及的前王朝文化——马阿底文化
二、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1)——巴达里文化
三、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2)——涅伽达文化Ⅰ时期
四、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3)——涅伽达文化Ⅱ时期
五、上埃及的前王朝文化(4)——涅伽达文化Ⅲ时期与零王朝
第五节 前千朝时代的墓地与城市遗址
一、阿拜多斯王家墓地
二、重要的城市遗址
第二章 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希拉康坡里斯神庙区出上的重要历史文物
一、神庙区的布局及其出土的早期重要文物
二、“大宝藏”及其重要的出土文物
第二节 重要的城市遗址与墓地
一、提斯与孟斐斯
二、布巴斯梯斯与赫利奥坡里斯
三、阿拜多斯与萨卡拉墓地
四、吉萨墓地
第三节 早期墓葬的发展与金字塔的起源
一、早期墓葬的演变及其基本形式
二、阶梯金字塔及其向古典金字塔的过渡
第四节 金字塔发展的顶峰与衰落
一、胡夫王大金字塔
二、哈夫拉王金字塔与大狮身人面像
三、孟考拉王金字塔
四、吉萨金字塔城与墓地
五、太阳庙与第五、第六王朝金字塔之衰落
六、第五、第六王朝时期的马斯塔巴
第五节 早期丧葬的习俗与装备
一、木乃伊的起源与早期的演变
二、棺的发明与演变
三、墓碑与墓铭文的早期演变与丧葬意义
第六节 艺术的创作与成就
一、古埃及艺术的特性与发展阶段
二、古埃及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三、初创时期雕塑的成就
四、初创时期浮雕与绘画的创作
第三章 中王国时代的考古学探究
第一节 重要城市遗址与军事要塞的建筑
一、赫拉克利奥坡里斯
二、利希特
三、拉宏
四、努比亚地区的要塞堡垒
第二节 墓葬的发展、演变
一、第十一王朝孟图霍特普二世平台式陵庙
二、第十二王朝金字塔建筑的恢复与衰落
三、私人墓葬
第三节 丧葬习俗与装备的演变
一、墓碑与墓铭文的发展
二、棺的类型的演变
三、木乃伊和木乃伊面具的发明与演变
四、卡诺匹斯容器的发明与利用
五、人物模型与夏勃悌塑像的功能
第四节 艺术创作的发展
一、神庙建筑
二、雕刻
三、浮雕与绘画
四、工艺美术
第四章 新王国时代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巨大成就(上)
第一节 城市与村落的发展
一、埃及语的“城市”与“乡村”的意义
二、都城的遗址与遗迹
三、王家城市系列
四、边境城镇
五、工人村
第二节 建筑的类型学及其基本模式
一、世俗建筑的类型及其设计的模式
二、宗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模式
三、陵墓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模式
四、军事建筑的类型与模式
第三节 庄严瑰丽的神庙
一、卢克索神庙及其布局
二、卡纳克大神庙及其布局
三、阿拜多斯的塞提一世神庙
四、其余神庙的分布
第四节 宏大壮丽的葬祭庙与隐蔽的石窟庙
一、国王的葬祭庙
二、悬崖石窟庙
第五章 新王国时代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巨大成就(下)
第一节 神秘莫测的石窟王陵与豪华艳丽的贵族墓
一、帝王谷王陵
二、王后谷陵墓
三、贵族墓
四、戴尔美迪纳的私人墓
五、其他地方的私人墓
第二节 丧葬习俗和装备的新发展
一、木乃伊的“古典”发展阶段
二、卡诺匹斯容器的新发展
三、木乃伊面具的新演变
四、棺的发展和变化
五、丧葬文与丧葬人物塑像的新演变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
一、建筑艺术
二、雕塑
三、浮雕
四、绘画
五、工艺美术
第六章 晚后时期埃及考古学的终结
第一节 后埃及时代三角洲地区城市遗址的考占发掘
一、塔尼斯遗址及其出土的重要文物
二、舍易斯
三、诺克拉提斯
第二节 后埃及艺术的传承,创新与衰微
一、神庙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二、雕刻艺术
三、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
第三节 传统丧葬习俗的延续
一、木乃伊制作的变化和退化
二、棺的演进中的变化
三、晚期陪葬的丧葬人物塑像
第四节 希腊、罗马的埃及考古学的终结
一、亚历山大里亚城市考古的新成就
二、希腊、罗马时期的丧葬习俗的终结
三、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埃及的建筑与艺术
附录
一、略语表
二、主要参考书目
年代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史前考古学与前王朝:
文化的演进:
西方学术界通常把社会的历史分为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所谓“史前”,一般是指文明形成以前的阶段。尽管这个概念并不严谨、准确,但已通用。
古埃及与其他国家、民族一样,有一个漫长的所谓史前时代,史前考古学揭示了人类从最早的石器时代逐渐发展到铜石并用时代和金属器时代的历程。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学取得的新成就给我们展现了由史前向文明过渡的演变历史。本章着重介绍古埃及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三个考古学发展阶段,尤其是前王朝时代埃及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成就。
第一节埃及的地貌与生态环境:
古代埃及的伟大文明史以及埃及考古学都是与埃及的地理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作家所讲的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正体现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思想。尼罗河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究竟如何?它对史前和随后的埃及文明时代有哪些影响?这不能不是我们首先考虑的事情。
埃及位于地中海的东南,非洲的东北部,还占有亚洲的西奈半岛,既是地中海周域国家,又是“近东”或“中东”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埃及南、北方边界大致相当于今日之埃及领域,但不同时期也有所改变。埃及南部通常以尼罗河第一瀑布为界,在中王国时代,边界向南延长一些,而在新王国时代,南疆延伸到阿斯旺南的努比亚(现今之苏丹北部和埃及南端),北至巴勒斯坦一带。西部边界北从锡瓦到南部的哈里杰,大约与尼罗河间隔两百公里。东部以红海为界。
埃及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境内多为海拔200-700米的高原台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尼罗河纵贯埃及南北全境1350公里长,以此为中心分成东西两大区域。
尼罗河好像是弯曲不大的S形状,境内除三角洲之外,没有太大的支流,河宽在8-16公里。尼罗河北部三角洲,长160公里,宽240公里。西部沙漠干旱,无生物,但有几处绿洲:从北到南有拜哈里耶、费拉德、达赫莱及其东南方的哈里杰等。这些地方有沙漠多年生植物及禾草。东沙漠偶有降雨,不太干旱,生长有柽柳、刺槐、灌丛以及其他植物。尼罗河谷、三角洲和沙漠绿洲构成了埃及的农业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居住在这里。埃及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古代开采主要有铜矿、石材、雪花石膏等。
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通常生活于尼罗河两岸。尼罗河每年定期地泛滥,冲击着河的两岸,并留下一层肥沃的腐殖土。也许由于这种现象,埃及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为“kmt”,即“黑土”的意思,以别于周围的沙漠“红土”。从中王国,特别是托勒密王朝以后,法尤姆地区的开发和灌溉网的建设,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区,也可以说是埃及的谷仓,在埃及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
漫长而艰难的史前时代经历了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石期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而迈向文明时代。由于年代的久远,至今还没有发现埃及人远祖的人类化石,但是他们留下的器具却为我们了解古埃及人远祖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根据。
作为远古埃及人留下的器具,最早的属于石器时代的遗物,根据其制作的技术和特点的不同,这些较早期的石器又被称为旧囱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而旧石器时代占据了人类历史的时间约百分之九十九点八。早在19世纪晚期,就有了埃及旧石器发现的屺录。旧石器时代从何时开始?至今还难以找到确切的论断。先前有的学者提出的奥杜威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前舍利文化,大约开始于一百七十五万年至七十五万年前。世是,此说法并未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有人认为那些工具的识别是“不确切”的。近年来,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旧石器年代开端定在七十万或五十万年前。
埃及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现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尼罗河谷和撒哈拉。尼罗河谷从五十万年以前或更久远的时间以来,似乎一直有人居住,而人们在撒哈拉的居住时间则是短暂的。当超干燥气候发生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便没有人类存在的踪迹。然而,在旧石器时代至少也有七个或更多的降雨期,当气候适宜时,人类便在这里生活。
一、下旧石器时代文化: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的石器为标志。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又分为早、中、晚三期。而在埃及则分为五期,通常称为下旧石器时代、中旧石器时代、上旧石器时代、晚旧石器时代和期外旧石器时代。下旧石器时代的工艺品,包括阿合利型手斧,在一些地方的碎石沉积物中都有所发现。这种下旧石器具有一定的特征,并易于制作:在两个面上成片剥落,在其一端打成尖顶,而在另一端打成圆形。埃及下旧石器时代与非洲某些地方相似,晚期阿合利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开始出现,到最早的中旧石器时代二十三万年前结束。这是大多数下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少数遗址可能更古老些。
关于尼罗河下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最有价值的报道,来自于北苏丹的哈勒发干河附近。在那里一系列采石场和作坊生产出大量的阿合利手斧。而阿尔克因一8或许是非洲这部分中的最大的阿合利遗址。虽然其所保留下来的集合物(complexion)似乎是尚未完成的天然生产工具,但有许多石核,砍劈的工具和手斧,被称为晚期阿合利。在现今尼罗河谷沙漠区的表面上,还能发现手斧。在20世纪早期,从戴尔美迪纳至帝王谷的丘陵小路上,手斧“堆积站”十分普遍。虽然这些偶然的发现不能注明具体的日期,大约在受到集中的冲蚀以后,它们或许就是阿舍利大遗址的那些遗物。在阿拜多斯附近的埃哈迈德哈利发村,能够看到的工艺品仍然是成批的。在那里以及在魁纳区附近的其他地方,这种手斧集中出现在最早的泥土沉积物上,那是尼罗河与埃塞俄比亚上游有联系的证明。据推测,这些集中的手斧的年代,大约处于四十万至三十万年前。在尼罗河东岸的某些地区,一些遗址在分类学上被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阿合利文化,但没有地层学的证据。
在东撒哈拉,即西沙漠的各种环境中,也发现了下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重要的是哈里杰绿洲、达赫莱绿洲、比尔撒哈拉和比尔塔法维。这些遗址位于围绕绿洲的陡坡上,最重要的发现是绿洲的洼地底部或沙漠盆地沉积物中的一些化石。特别是遗址明显的潮湿状态,提供了其狩猎和采集生活的可能性。这些遗址所显示的池塘边缘的营地,可能是整体的占据。它也许存在了若干千年或者更久远的时间。哈里杰和达赫莱遗址属于晚期阿舍利文化。在比尔撒哈拉东遗址发现的手斧是小的和薄的,制作很好,被认为是最后的阿舍利文化。在池塘和湖边缘上的两个遗址--比尔塔法维和比尔撒哈拉以东10公里处,是晚期阿舍利文化。在比尔塔法维东南约五十公里处的比尔沙夫干河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中期阿舍利集合物堆积层。
二、中旧石器时代文化:
埃及的中旧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十七万五千年以前或更久远些,更可能是约二十万年以前,直到约四万五千年以前。埃及的中旧石器时代具有北非和欧洲中旧石器时代的基本因素。手斧缺少而且罕见。工具的大部分依据薄片制成,常常用勒瓦娄哇型的技术生产。
埃及的中旧石器时代,传统上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类别:努比亚中旧石器、莫斯特文化、阿泰尔文化和考尔穆珊文化。考尔穆珊文化似乎是晚期的,它限于尼罗河谷。阿泰尔文化基本上限于撒哈拉,并且它也可能是晚期的。此外,很少有不同。
中旧石器时代遗址,我们了解较多的是西沙漠地区两个邻近池塘的绿洲:比尔撒哈拉和比尔塔法维,而以比尔撒哈拉为主。在20世纪末,美国、波兰、埃及联合的史前探查队在这里发掘的结果表明:“无疑地,比尔撒哈拉湖是莫斯特潮湿期平原地区唯一的地文和环境地形。”“在比尔撒哈拉湖的发掘和广泛的地质学的勘察工作,揭示了中旧石器时代居住地的至少五个时期层次的存在。”在这里,他们发现了阿合利型手斧,也有勒瓦娄哇型的工具。
一部分工具与阿合利型有关联,而一部分与莫斯特型有关联。而阿合利型的工具是在达赫莱绿洲发现的,它在阿合利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发掘者认定:“西沙漠的莫斯特文化与欧洲更早期的莫斯特文化为同一时代,而这个地区的阿泰尔文化相当于早期或中期的莫斯特文化。”
在哈里杰绿洲的中旧石器时代,有一些稍微不同的未加工的物质材料。大多数哈里杰绿洲遗址是在水源池塘附近,对那里的平板状的燧石进行粗略地修补便可以利用。这些遗址拥有大量原始薄片和早期阶段用以制作勒瓦娄哇石核的薄片,只有少数石核和工具。遗址被分为莫斯特文化或阿泰尔文化(被有柄的工具和两面分裂成薄片所表明)。阿泰尔文化是较晚的一个文化。哈里杰的夜间宿营或许要远离水,但具体情况我们不知道。水和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对适宜的石材的接受,似乎是哈里杰地区中旧石器时代居民点的主要特征。
沿尼罗河流域的中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分布在不同环境的三个地区中。首先,从第二瀑布的哈拉法干河到上埃及的魁纳弯曲处以北,有许多的采石场和作坊。采石场的瓦砾堆有时埋在沙砾沉积物中,但是没有一个遗址能够标明具体日期。采石场被看成是努比亚中旧石器文化(在下努比亚)或莫斯特文化(在上埃及和下努比亚)。阿斯旺北有一组小遗址,而另一个(遗址-440,或许是努比亚中旧石器时代)是在哈拉法干河的正南淤泥之上的沙丘中。遗址-440有两个层次,底层是种类多样的野生动物,上层是大量的鱼。各种大的深水鱼,暗示了船、陷阱或其他有关迷惑鱼的技术的使用。阿斯旺附近的遗址属于莫斯特文化阶段。
其次,在第二瀑布附近有几个考尔穆珊遗址。它似乎是尼罗河谷中最新近的中旧石器时代的复合体。据估计,考尔穆珊的年代在四万五千和五万五千年前之间。某些考尔穆珊遗址保存了大量的动物,大多数是野牛,还有少数羚羊、瞪羚和河马。其他的一些遗址有丰富的鱼。考尔穆珊的石器工艺有其特色,着重在錾刀上,也有少量的侧面刮削器,尖顶的小齿状的刮削器,全部都是以勒瓦娄哇薄片制成。考尔穆珊是否有作坊或采石场,还不知道。
尼罗河流域第三个中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在沿河谷边缘的干河。在尼罗河两边的大多数较大的干河中有许多沙砾台地,台地位于中旧石器时代河谷填塞物的淤泥下,在台地内的某些人工制品与比尔塔法维及比尔撒哈拉以东的湖,有关的中旧石器时代的人工制品,似乎是同一时代。
三、上旧石器时代文化:
自从沙漠超干燥以来,在撒哈拉没有上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尼罗河谷最早的上旧石器时代是继承最晚后的中旧石器时代,而且遗址是稀有的。上旧石器时代以石器工作技术的重要变化为标志,在中旧石器时代,通常流行由预先定型的(勒瓦娄畦)石核打制而成的宽广、扁平的薄片。而在上旧石器时代重点生产的是长的、狭窄的叶片,它们在外形和尺寸上完全一致。尼罗河谷最早的上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是中埃及的那兹列特卡泰尔-4,放射性碳年代大约距今三万三千年前。勒瓦娄哇技术似乎缺乏,而有许多上旧石器时代叶片石核。伴随的工具是修饰的叶片,有齿的和有两面的锛子,显然是用于采石业。在洞穴旁边发现了一个墓穴,其中就有两面的锛子。正是在此附近,同时发现了人类骨骼,此骨骼是现代型的人类化石,它还残留着原始特征,这是迄今埃及所知的最古老的人类骨骼。
在那兹列特卡泰尔-4之后,另一个最古老状态的上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在舒维哈特-1,从那兹列特卡泰尔溯流而上,到魁纳附近的东岸。而遗址-E71K9,再溯流往更远的上游,到伊斯纳附近的西岸。舒维哈特-l的TL(热发光)日期为距今24700±2500年,而E71K9为距今21590±1500(标准的误差在距今23000年和22000年之间)。在两个遗址中的人工制品是大的叶状石片,而工具包括了大量有小齿的、形形色色的制作良好的錾刀、修饰的断片、尖锐的长叶状石片,还有一些燧石刮削器和钻孔器。两个遗址都有丰富的动物,大多数是羚羊和野牛与少量的瞪羚、野兔和土狼,而鱼是稀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那里采掘黑硅石,采矿坑最大限度深两米,而且在坑底下和地下走廊含有10平方米以上的采矿点。在壕沟中还发现了炉子,一些剥落的薄片暗示了采矿的活动,大约延伸了距今三万五千年至三万年以上。那个时期的舒维哈特-4必定是世界上地下采矿活动最早的例子。
大约在两万一千年前,石器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变化,大的叶状石片被小的叶状石片所代替。其中某些细石器(少于三十毫米长)上有过分的修饰或沿着一个边缘折面。争夺资源范围和水资源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晚旧石器时代的开始。
四、晚旧石器时代文化:
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在中旧石器时代和上旧石器时代被发现,这些遗址不是在下、中埃及,而是在上埃及,年代大约在距今两万一千年至一万两千年之间。
在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最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聚落群体在法库里(距今两万一千年至一万九千年)和库巴尼亚(距今一万九千年至一万七千年)。属于法库里或者与它紧密相连的是靠近伊斯纳的屠宰营地的遗址-E71K12,这个遗址包括沙丘山谷和一个因季节性降水而形成的池塘,这在当时是一个理想的狞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