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中、下全三册)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中、下全三册)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许明,王宏刚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三册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07874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罕见的。自夏商周以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三千多年的治国经验,这也是世界各文明国家中罕见的。这三千年的治国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整理和开掘。本书就是一个初步尝试。

内容简介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一书由许明、王宏刚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9币范大学等单位几十位专家共同参与,历经8年时间,从我国历代几千篇谏书中精选300余篇,由专家学者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字数110余万。本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行政管理、土地治理、商业贸易、律政等等方面,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为兴邦安国、建设国家而前仆后继、献计献言的集大成之作,为国内第一部有关历代谏书的文白对照全本。本书的出版,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领导策略、反腐倡廉等各方面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目录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

前言

镜鉴历史智慧治国

先秦

(一)《尚书》

总述

1.大禹谟

2.皋陶谟

3.仲虺之诰

4.伊训

5.咸有一德

6.洪范

7.无逸

8.吕刑

(二)《左传》

总述

1.卫石碚大义灭亲

2.五父谏陈侯

3.曹刿论战

4.宫之奇谏假道

5.秦晋殽之战

6.晋灵公不君

7.晋祁奚举贤

8.蔡声子论晋用楚材

9.郑子产为政

10.晏婴论“和”与“同”

(三)《国语》

总述

1.邵公谏厉王弭谤

2.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3.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4.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5.蓝尹亹论吴将毙

6.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四)《战国策》

总述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颜斶论士贵于王

3.触龙说赵太后

4.庄辛说楚襄王

5.燕昭王复国求贤

(五)《孟子》

总述

1.齐桓晋文之事章

2.尊贤使能章

3.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

4.天时不如地利章

5.景春日公孙衍张仪章

6.离娄之明章

7.桀纣之失天下也章

8.君之视臣如手足章

9.舜发于畎亩之中章

10.君子有三乐章

11.民为贵章

12.滕文公问为国章

(六)《荀子》

总述

1.富国

2.解蔽

(七)《墨子》

总述

尚贤上

(八)《老子》

总述

1.三十三章

2.三十六章

3.三十七章

4.四十五章

5.四十八章

6.四十九章

7.五十七章

8.五十八章

9.六十章

(九)《管子》

总述

1.牧民

2.八观

(十)《商君书》

总述

1.更法

2.农战

(十一)《韩非子》

总述

1.主道

2.亡征

(十二)《吕氏春秋》

总述

1.察今

2.贵直论

3.贵公

两汉

《新语辅政第二》

过秦论[上]

过秦论[中]

过秦论[下]

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论贵粟疏

天人三策

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一

董仲舒对策一

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二

董仲舒对策二

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三

董仲舒对策三

尚德缓刑书

陈兵利害书

上政治得失疏

论衡自然

政论

浮侈

昌言

阙题

理乱

损益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中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下

书摘插图

治水议:

宋濂

篇目主题:治水

【作者生平要述及篇解】 宋濂(1309—1381),字景濂,浙江浦江人。元代曾官翰林编修。朱元璋建立政权后,由李善长推荐。被征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初授江南儒学提举,命受太子经。未久。改起居注。以文学闻名,常侍左右。洪武二年(1369)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为赞善大夫。洪武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洪武十年致仕,十四年卒。正德中谥文献。

明朝建国伊始,黄河便多次决口,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大片良田转瞬之间便成泽国,颗粒无收。因黄河得不到有效治理,皇帝朱元璋深感忧虑。多次派人祭祀黄河的同时,又特设都水监一职,专司管理黄河整治之事,但是效果皆不显著。于是朱元璋令丞相召集群臣,共同讨论商定治理黄河之事。在这种情况下,宋濂便上了这篇奏议,以陈己见。奏议中宋濂的主导思想是治理黄河必须力行疏导,多开渠道、水流以分解水势,如此最后方能平息水患。

奏议中首先讲明了黄河由于源头遥远,故来势凶猛水量浩大,易于成灾。但由于古代大禹力行疏导,虽然没有其他的河流分解水势,也使得水势平缓,以至于无水患达700年之久。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奔驰,黄河之水已改旧道,水灾屡屡发生,为害无穷,这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河水分流,又未行疏导所致。后人疏导以后,黄河又平静了80年。因此他得出结论:“河之分不分其利害昭然又可睹也。”之后。宋濂认为当今治理黄河必须效法前贤,力行疏导,以分解水势,减少流量。最后批评了治河强塞的迂腐之见。

奏议全篇条理清晰,论证有据,文字简洁明快。文中倡导的治水宜疏的见解有相当的合理性,疏导的方法永远是治水的惟一正确的方法,而塞堵则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此篇奏议不仅在当时有可行性,而且对后世治水,以及其他方面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原文】 比岁河决不治,上深忧之。既遣平章政事嵬名,御史中丞李某、礼部尚书泰不花,沈两硅有邸及白马以祀,又置行都水监专治河事,而绩用未之著。乃下丞相会廷臣议,其言人人殊。濂则以为河源起自西北,去中国为甚远,其势湍悍难制。非多为之委以杀其流,未可以力胜也。何也?河源自吐蕃朵甘思西鄙方七八十里,有泉百余泓若天之列宿然,日火敦脑儿,译云“星宿海”也。自海之西,又汇为阿剌、脑儿二泽,又东流为赤宾河。而赤里出之水由西合,忽阑之水从南会也,里木之水,复至自东南,于是其流渐大,日脱可尼,译云“黄河”也。河水东行,又岐为九派,日孙斡,译云“九度”也,水尚清浅可渡。又东约行五百里,始浸浑浊,而其流益大。朵甘思东北鄙有大山。四时皆积雪,日亦耳麻不莫剌,又日腾乞里塔,译日:“昆仑”也。自九渡东行可三千里,乃至昆仑之南。又东流过阔哈剌别里赤与纳邻哈剌河合,又合乞儿、马出二水,乃折流转西至昆仑北。既复折而东北流至贵德州,其地名必赤里。自昆仑至此不啻三千里之远。又约行三百里至积石,从积石上距星宿海盖六千七百有余里矣。其来也既远,其注也必怒,故神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孟津,洛衲,至于大侄。大侄而下,酾为二渠,”载之高地,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趋竭石入于勃海。然自禹之后无水患者七百七十余年,此无他河之流,分而其势自平也。周定王时,河徙硷砾,始改其故道,九河之迹渐致湮塞。至汉文时决酸枣,东溃金堤。孝武时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泛郡十六,害及梁楚。此无他河之流,不分而其势益横也,逮乎宣房之筑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其后又疏为屯氏诸河。河且入于千乘间,德棣之河,复播为八,而八十年又无水患矣。及成帝时屯氏河塞,又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衮豫,人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由是而观,则河之分、不分其利害昭然又可睹已。自汉至唐,平决不常,难以悉议。至于宋时,河又南决。南渡之后,遂由彭城合汴泗东南以入淮。而向之故道又失矣。夫以数千里湍悍难制之河,而欲使_淮以疏其怒势,万万无此理也。方今河破金堤,输曹郓地几千里,悉为巨浸。民生垫溺,比古为尤甚,莫若浚入旧淮河,使其水南流复于故道,然后导人新济河,分其半水,使之北流以杀其力,则河之患可平矣。譬犹百人为一队,则其力全,莫敢与争锋。若以百分而为十,则顿损,又以十各分为一,则全屈矣。治河之要,孰逾于此。然而开辟之初,洪水泛滥于天下,禹出而治之,水始由地中行耳,盖财成天地之化,必资人功而后就。惑者不知,遂以河决归于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此迂儒之曲说,最能偾事者也。濂窃愤之,因备著河源以见河势之深且远,不分其流,决不可治者如此。倘有以闻于上,则河之患庶几其有瘳乎。然此非濂一人之言也,天下之公言也。

——选自《宋学士文集》卷2

【注释】 嵬名:西夏党项族姓氏。李元昊继父而立后,不再接受唐、宋王朝颁赐之“李”、“赵”汉姓,而以元魏王室之后裔改姓嵬名。是知此平章政事嵬名氏,为党项族的后代。 沈:同“沉”。两珪有邸:中圆而两端像圭一样伸出的玉器。 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明初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为吐蕃或西蕃。朵甘思:元朝置朵甘思宣慰司以统辖羌番,今青海等处皆为其地。 必赤里:今甘肃贵德县。 积石:即今甘肃临夏县西北之唐述山。 龙门:即今黄河龙门古渡口,在河南省境内。 底柱:又作“闵柱”,即今河南三门峡市黄河急流中的三门山。 孟津:津名,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故又名盟津。 洛汭:洛水汇人黄河处,在今河南汜水县西北。 大伾:即大伾山,在今河南浚县内。 酾:分流,疏导。 竭石:今河北竭石山,古为黄河人海口。 砱砾:石头。 金堤:指修筑得很坚固的江河堤塘。今西起河南汲县、滑县,经濮阳、范县、山东寿张至张秋镇皆有古金堤,传为宋代所筑。一说为东汉王景所修。 偾事:败事。偾:腐败。 瘳:病愈。

【译文】 近年黄河决口而得不到有效治理,皇上对此深感忧虑。即派遣平章政事嵬名氏、御史中丞李某、礼部尚书泰不花,将中圆而两端像圭一样伸出的玉器和白马沉人河中以祭祀,又设置都水监一职专司治理黄河之事,但效果却并不显著。于是乃令丞相召集群臣,共同讨论商定治理黄河事宜,唯人言言殊,各有自己的看法。我自己的观点是:黄河之源发端在西北,距离中原内地甚为遥远,其水势湍急暴悍难以控制。不是使河水积聚就能减小水流,纯以人力是不能制伏它的。为什么?河源自吐蕃朵甘思西部仅七八十里,有泉水百余泓就像天上的星宿一样排列着,当地人称其为“火敦脑儿”,译成汉语就是“星宿海”的意思。自星宿海之西,又汇入了阿刺、脑儿两泽,又东流为赤宾河。而赤里出之水由西面汇合,忽阑之水从南面汇合,里木之水,再从东南汇合,于是其流逐渐增大,当地称之为“脱可尼”,译成汉语就是“黄河”。黄河水就此东行,又分为九条河流,当地人称之为“孙斡”,译成汉语就是“九度”。此时河水尚清浅可渡。又向东流经五百里,河水开始变得浑浊,而其水势也越来越大。

朵甘思的东北部有座大山,一年四季都积雪,当地人称之为“亦耳麻不莫剌”,又称“腾乞里塔”,汉译即是“昆仑”。从九渡东行大约三千里,就到了昆仑山之南。又向东流过阔哈刺别里赤,与纳邻哈刺河汇合,再汇合乞儿、马出两河,乃折返转向西流而至昆仑山北。即而又折返转向东北流而至贵德州,当地人称其为

“必赤里”。自昆仑山至贵德州不下三千里的距离。又约行三百里就到了积石,从积石上距星宿海大约有六千七百余里了。其源头既然遥远,其水势就必然凶猛浩大,所以神禹疏导黄河时,自积石经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接孟津、洛油,而至于大伾。大伾以下,分流为两渠,在高地上就将河水分流。迨洪水到达平原的时候,散流成九条河流,最后都流向碣石而一起注入渤海。这样自大禹治理后黄河无水患发生达七百七十余年,在此期间没有其他的河流帮助分解水势,而其水势也自然平缓。

周定王时,黄河流向乱石,开始改变其故道,平原上的九条河流,其河道亦慢慢地湮塞了。到西汉文帝时,决口于酸枣,东部的金堤崩溃。孝武帝时,决口于瓠子口,向东南流而灌注于钜野泽,并串通于淮河和泗水,泛滥于十六郡,危害于梁、楚之地。这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河水分流,又未行疏导所致,使其水势愈发汹暴。等到汉武帝堵塞瓠子口,于其上修筑宣房宫,并重修河堤后,又在河北营造两渠,以恢复大禹的旧迹。之后,又疏导为屯氏诸河。黄河刚一人千乘郡,德州与棣州一段的黄河,再被疏导分散为八条河流,自此之后,八十年间又没有水患了。到汉成帝时屯氏诸河堵塞,又决口于馆陶,波及东郡之金堤,泛滥于衮州、豫州,淹入平原、千乘、济南诸郡,危害四郡三十二县。

由是观之,则黄河之分流与不分流,疏导与不疏导,其利害天糸已是昭然若揭,有目共睹了。自汉至唐,水势平缓与泛滥决口无常,难以一一尽述。到了宋代,黄河又决口于南岸。宋室南渡以后,遂由彭城汇合汴水、泗水而向东南注入于淮河,以前的黄河故道又丢失了。

以数千里湍急暴悍人力难以控制的一条大河,而想使一条淮河就能疏导分散它汹猛的水势,是万万没有这样道理的。现在黄河冲溃了金堤,灌入曹州、郓州几千里之地,所经皆被淹灭,已成巨害。百姓赖以为生的一切都陷入洪水之中而不存在,这比古代要严重得多。莫不如趁此将它疏浚人旧淮河,使其水向南流而恢复其于故道,然后再导入新济河;分其一半的水量,使它向北流以削弱它的力量,如此则黄河水患就可平定了。就好比是一百人为一队,其力量强大,没有人敢与它争锋。如果将一百人分成十队,每队十人,则它的力量便马上减弱了。再将十人分作十队,每队一人,便全无力量可言了。治理黄河的切要之处,不过如此而已。

然而开辟之初的洪荒年代,黄河洪水泛滥于天下,大禹挺身而出治理黄河洪水,黄河之水才开始于大地上缓缓流行,大概是受天地变化所制约和节制原本如此,必须借助于人力疏导治理后才能就其位。疑惑者不知道这些道理,遂把黄河决口的原因统统归于人事和天意,以人力强行堵塞的观点和做法一直没有改变。这是迂儒的曲说,属迂腐之见,最能败事的就是他们了。对此,我私下深感愤怒,因此详细地叙述了黄河的发源,用以考见黄河的水势之深阔和源头之遥远,不分其水流,便决不可能得到有效治理,泛滥还会像现在这样严重。

假若我这篇奏议能送达到皇上手里,则黄河的水患就也许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了。然而我所说的并不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而是天下有识之士共同的看法和观点啊。

(李德山)

万言书求治太速:

叶伯巨

篇目主题:治国

【作者生平要述及篇解】 叶伯巨,字居升,海宁(今属浙江)人。通经学,以太学生得授平遥训导。洪武九年(1376),伯巨应诏上本《万言书》,被逮捕入狱,不久病死狱中。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发迹的农家子弟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经过元朝残暴统治和战争破坏,新王朝面对的社会现状是满目疮痍,广大的农村田畴荒芜,民不聊生,遍地哀鸿,繁华的城市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一派荒凉。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漠北,窥视中原,妄图卷土重来,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新生的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扎,官吏腐败。为了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一系的措施,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蕃王,用以辅弼王朝;整肃吏治,实行峻法,特别是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尤为严厉;诛杀功臣,屡兴大狱,对功高震主的权臣逐一清除;大兴文字狱,惩治知识分子,以高压手段迫使儒生就范。就是这样,朱元璋仍然心有疑虑,惧天疑人,忧虑重重。

洪武九年九月发生日食,朱元璋诏求天下直言朝政利弊得失,伯巨应诏上了这篇《万言书》,指出时政太过者有三:一是分封太侈,二是用刑太繁,三是求治太速,凡五千余言,指刺时政,慷慨陈词,一片苦心。十一月,《万言书》奏上,不料朱元璋变脸暴怒道:“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丞相胡惟庸在朱元璋高兴之时,从中说解,方免除一死,诏下刑部狱。

这里仅节选其中“求治太速”部分。叶伯巨的基本观点是国家由衰到兴、由乱到治,就像坚冰融化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改变风气、收复民心,使他们生活有所依靠,向善憎恶;最关键是选任州县的地方官员。其治国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原文】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有三:日分封太侈也,日用刑太繁也,日求治太速也。

昔者,周自文武至于成康而后教化大行。汉自高帝至于文景,而后号称富庶。文王、武王、高帝之才,非不能使教化行,以致富庶也。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皆非一朝一夕之故。政治之道,固不可骤至。今国家即纪元九年,于兹偃兵息民,天下大定,纲纪大正,法令修行,亦可谓安矣。而皇上切切以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好生,令下而诈起。故朝诛而暮犯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而不能相安者,甚不称主上求治之心也。

愚臣谓天下趋于治也,犹坚冰之将泮也。冰之坚,非太阳一日之光能消之也。阳气发生,土脉微动,和气薰蒸,然后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刑以威之,礼以导之,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而后其化熙熙也。孔子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非空言也。况今之天下,犹古之天下,民俗虽漓,而民好善恶恶之心,则未尝泯也。

……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上、中、下全三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