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 ,
作者: 张忠民,朱婷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460000版次: 1页数: 496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420023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经济史学文苑系列丛书之一,主要研究了企业制度以及治理模式的演进。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抗战前国有企业的形成与规模(1927-1937)、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国有企业的全方位扩张(1937-1945)、抗战胜利后国有大企业的急速膨胀(1945-1949)、国有企业的资本与股权、固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
作者简介
张忠民,1952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1985年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1990),《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1996),《(上海)经济历史成长》(1999),《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2001);主编《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2005)等。主要论文:《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民屯》(1985),《清前期上海港发展演变新探》(1987),《“小生产”、“大流通”——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1996),《略论战后南京政府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减持》(2002)等。近年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与企业制度史的研究。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研究的路径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前的国有经济政策
一、国有经济政策形成的渊源及背景
二、党国体系下国有经济政策的形成路径
三、国有经济政策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抗战时期国有经济政策的演进
一、“计划经济”政策与“统制经济”政策之辨
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政策划分
三、国有企业地位的确立及对国有企业的扩张扶持政策
四、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政策
五、省营企业政策
第三节抗战后国有经济政策的演变
一、敌伪产业接收政策
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政策划分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国有股份的减持政策
第二章抗战前国有企业的形成与规模(1927--1937)
第一节国有经济事业执行机构的设立与职能
一、国民政府行政院属下经济管理部门的设立与职能
二、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
三、全国经济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
四、资源委员会的设立与职能演变
第二节国民政府的国有企业系统
一、南京国民政府接收的前国有企业
二、国民政府的国有企业系统
第三节实业部投资的国有企业
第四节其他各部会的国有资本投资及国有企业
一、交通部系统的国有企业
二、铁道部系统的国有铁路
三、国家行局及财政部系统的国有企业
四、建设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投资的国有企业
五、资源委员会投资的国有企业
六、军政部系统的国有军工企业
第五节抗战前的省市营企业
第三章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国有企业的全方位扩张(1937--1945)
第一节抗战时期国有企业主管机构的变化及沦陷区国有企业的损失
……
第四章抗战胜利后国有大企业的急速膨胀(1945-1949)
第五章国有企业的资本与股权
第六章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模式
余论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中国的国有企业起自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开始创办的近代工矿企业。北洋政府时期,国有企业未见大的起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抗战前经抗战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近代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了极为惊人的扩张乃至膨胀,并且表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主流经济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视,以及当代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影响,关于近代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这不仅因为它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的特殊地位,而且从某种角度而言,还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近代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晚清以及北京政府时期国家资本以及国有企业的研究;另一部分则是对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的研究。当然,也有诸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那样,对于整个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进行总体研究的巨著。
晚清、北京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主要以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出现。多年来,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主要也遵循这样的轨迹进行。但是,不同的年代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研究的视角也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体上是把研究对象作为落后甚至是反动的经济成分,即著名的“三座大山”的一部分,而被斥之为“官僚资本”企业,研究和强调的重点是它们的封建性、垄断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国内学界对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企业的性质、作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重新评价,肯定了后两种企业具有“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性质,“对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整个社会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企业制度的视角出发,从企业个案人手,转向对诸如股份制、企业经营机制等制度层面的考察,多年来已经有相当的一批研究成果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