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迹形态分析原理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法律,司法制度/司法技术,
作者: (美)詹姆斯 等著,刘力,唐晖 主译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44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13051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介绍了血迹形态学、血液生物学和物理学特征,血迹形态分类及形成机理,血迹的现场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等;讨论了有关血迹分析的法律问题。每个章节都附有案例分析和生动的图片。
本书是一部可供犯罪现场勘察人员、法庭科学实验室工作者、法医病理学家、高等院校中法庭科学理论研究者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血迹分析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普遍使用的专业技术手册。
目录
译本序
译者序
绪言
前言
作者
撰稿人
致谢
1 血迹形态分析绪论
2 出血的医学和解剖学问题
3 人体血液的生物学和物理学特征
4 血迹形成的物理特性
5 被动血迹
6 溅洒血迹的形成和相关的二次溅洒
7 撞击溅洒血迹形成的机理
8 与喷射机理相关的喷溅血迹
9 改变的血迹
10 判断血迹的集中区域和血迹的原始区域
11 利用计算机对血迹形态的方向性进行分析
12 检查和记录血迹证据
13 现场血迹的推测
14 血液和血迹的预试验及种属判断
15 使用发光氨检测血迹
16 潜在血迹印痕的化学增强方法
17 血迹形态分析案件的受理步骤
18 撰写报告
19 血迹证据的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20 血迹形态分析:定罪后和上诉阶段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术语汇编
专业词汇英汉对照
书摘插图
1 血迹形态分析绪论
导言
在有关死亡和暴力犯罪的法医学检测中,血液是最有价值而且是最常遇到的生理学物证之一。自从1901年Landsteiner发现AB0血型以来,人类血迹的个人识别和检测技术已经有l00多年的发展史。在法医学领域,很多年以来都是依靠AB0血型系统来进行个人识别。20世纪70年代末,红细胞同工酶的特征和血清遗传标记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体血液的个体识别能力。1985年,Sir Alec Jefferys对DNA的分析研究是法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后的DNA分析技术迅速经历了PCR(聚合酶链反应)和STR(短串联重复序列)阶段,这些都为法医学中人类血液的个体识别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犯罪现场的血迹、受害人衣服上的血迹以及指控人,都能为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准确的科学依据。
人类血液的个体识别和鉴定与血迹形态分析(BPA)是紧密相连的。BPA主要用来分析血迹的范围、形态和分布,从而为有出血的案件提供行为类型和出血机制的判断依据。这个信息和DNA个体识别以及法医病理学家对受害者尸体进行解剖后对损伤得出的结果,共同为案件的重建提供了基础。在许多案例中,当死亡方式遭到质疑时,当有争议的他杀、自杀、意外死亡、自然死亡涉及犯罪、民事诉讼审理时,血迹形态分析是至关重要的。血迹形态分析的目的
血迹形态分析的目的
BPA是一门学科,主要利用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方面的知识,通过直接现场评估和(或)仔细分析现场照片,再结合对衣物、凶器以及其他被认为是证物的鉴定,来实现BPA。医院记录、尸体解剖、尸体照片的一些细节都可以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们也在评估和研究范围之内。在一些不能进行现场勘察而必须依赖照片的案件中,详细的草图、图表、犯罪现场勘察者的报告和实验室报告,对于案情的回顾是非常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