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刘沛林,申秀英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70000版次: 1页数: 325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40274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积极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是高等师范学院校接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与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一目标”是把在中小学独立开设或专题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作为推进的目标;“四途径”是指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的四种有效途径(既兼顾型、分流型、跨专业型和在职培训型)。本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推进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作者简介
刘沛林,男,现为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拿大滑铁卢火学访问学者,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先后获“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现任国际环境思想与环境艺术学会中国执行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省级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等20余项。积极开展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环境教育对接研究,探索并提出了高师院校“一目标、四途径”的基础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创办了“环境教育探索网”(Http://hjjy.hynu.Cn),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的好评。
目录
上篇 总论
一、课题研究总报告
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成果鉴定意见
三、“一目标、四途径”模式下的环境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评价
四、基于AHP的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五、适应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要求的师范院校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
中篇 模式探索
六、中小学“独立设课式”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探索
七、“独立设课式”初中环境教育知识体系初探
八、高师地理专业培养培训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的可行性研究
九、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思考
十、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十一、与中小学环境教育相对接的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
十二、高师院校成人环境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十三、高师院校继续教育途径的环境教育模式优化研究
十四、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十五、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十六、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环境教育发展创新研究
下篇 示范案例
十七、衡南县三中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简介
十八、衡南县三中校本教材《江口鸟洲生态教育》主要内容节选
十九、广东英德市一中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简介
二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简介
书摘插图
上篇 总论
一、课题研究总报告
——“一目标、四途径”的师资培养模式探索
刘沛林申秀英
(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内容包括: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
1.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本研究成果《“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与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成果的提升。研究工作始于2003年10月,截止于2008年4月,历时四年半。2004年2月举行开题报告会,项目主持人刘沛林教授在会上介绍了环境教育的国内外动态和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针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明显的师资紧缺问题,提出了解决当前环境教育师资紧缺问题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考虑到高师地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与环境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较为接近,我们探讨了“在适当调整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下,由高师院校学生尤其是地理专业学生兼顾环境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改革方案,研究过程中又扩大视野,进一步提出了高师院校“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新途径。
“一目标”是指积极推广在中小学开设“独立设课式”或专题式的环境教育课程;“四途径”是指高师院校通过“兼顾型”、“分流型”、“跨专业型”和“在职培训型”等四种途径培养中小学环境教育紧缺师资。
“一目标、四途径”的师资培养模式,大大缓解了当前形势下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紧缺的状况,加强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紧密对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课题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