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小汤山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张雁灵著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16000版次: 1页数: 258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704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小汤山精神”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在这里,我们又找回了人与人之间那一度被忽略和漠视了的美好情愫。
——黄春霞编辑
我含着热泪读完《回望小汤山》书稿全文。这本书给人太多的感动,太大的震撼,它是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活教材。
——余满松编审
书中洋溢的报国之志、英雄之气,奉献之情,正是军中白衣战士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形象写照,具有震撼人心,涤荡灵魂的感人力量。
——齐学进社长兼总编
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为解放军小汤山医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他以小汤山医院——首都抗击非典主战场亲历者的身份,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搏击非典的那场特殊战斗,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发生在抗击非典英雄身上的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小汤山白衣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风貌。全书内容新颖,视点独特,风格清新,史料翔实,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保存价值。本书既是一本研究抗击非典历史的珍贵史料,又是一本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医德医风教育的难得教材,适合部队官兵、军地医务人员和广大青少年阅读。
作者简介
张雁灵,河北迁西县人。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国防大学基本系。曾先后任陆军七。师二○八团卫生队军医,北京军区第二六六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北京军区后勤第八分部卫生处处长。北京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割部长等职。现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
二○○三年非典流行期间,任解放军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目录
引子: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1怀揣着请求处分报告奔赴小汤山
2如火的非典疫情突然间烧着了整个北京城
3高层紧急决策:打造一艘急航的“诺亚方舟”
47000多人的七个不眠之夜
5壮哉!1200名军中白衣勇士挺身而出
6生死抉择: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7子夜,载满非典患者的急救车疾驰而来
8我们和非典患者“零距离”
9114所军队医院联手组建“合成军”
10军中无戏言!沉重的军令状
11用小汤山疗法架设生命的彩虹
12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与死神面对面
13无情的眼睛有情的心
14爱心在左,同情在右,守护着非典患者
15又一个美丽的天使晕倒在非典患者床前
16隔着玻璃,我们的手紧紧叠印在一起
17我们与首批非典康复患者相拥而泣
18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19生死线上,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
20“零感染”的背后
21小汤山医院高速前行的厚重基石
22WHO官员伸出拇指:中国军人了不起
23就想看看你们长得啥模样
24小汤山,离天安门有多远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
附录
后记
书摘插图
1怀揣着请求处分报告奔赴小汤山
静坐在临时搬来的办公桌前,我异常清醒地思考着自己即将面临的重重考验。未来是生或是死?是鲜花或是讥讽?这一切对我个人来说都无关紧要,但我绝不能给自己留下任何推卸责任的借口。10分钟思考,5分钟书写。摊开纸,拿起笔,我作出了自己人生中一个从没有过的重要决定:请求处分报告!等到小汤山战斗结束那一天,如果真有战友在这场战斗中被感染,如果真有战友在这场战斗中伤亡,请求组织上给予我最严厉的处分。
“呜!呜呜……”汽车急驰在北京西三环路上,扑向位于北京城正北60公里处的昌平小汤山镇。冷冽的风一个劲地从窗外往里灌。车上的九个人都感觉有点冷,却任由风从半开的车窗吹进。驾驶室挡风玻璃上醒目张贴的“车已消毒,请注意保持通风!”的警示牌,仿佛一直在无声提醒着车上的每个人:这是“非常时期!”
西北风继续吹着,汽车迎着风高速行驶着……
西三环是北京交通大动脉。往日里车水马龙、经常堵车的西三环,今天格外通畅,也异常冷清。路上几乎见不到过往车辆,偶有一、二辆挂着外地牌照的汽车也是急匆匆迎面呼啸而过。能一直坚持陪伴我们前行的,只有立在道路两旁那一棵棵刚刚吐绿的白杨树。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车内突然安静下来,静得连彼此的呼吸都能分辨出来。我用眼睛扫了扫每个人,所有人此刻都面无表情,个个神情凝重。刚上车时,那一幅幅强装的轻松表情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重压下呈现在每个人脸上的焦虑、凝重和沉思。吉凶未卜的未来就像是一块无形却重若干钧的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谁还有心情闲聊呢?每个人都在琢磨着这瞬间压来的千钧重担到底该从何处入手?该如何勇挑?
此时,坐在车窗旁的我充满了焦灼和不安,头脑中对此行的目的地却一片空白,或者说是无甚了解。我无心顾及窗外华灯初上的景色,只听见汽车发动机高速运转,车轮与地面快速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响。看着西边即将逝去的晚霞,低头看看左腕上的手表,时针已经指向19时40分。
“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该怎么跟爱人和儿子开口解释?”“这事可千万别让家里老人知道,否则他们肯定要担惊受怕睡不着觉……”我的思绪在随意游走着。
……
